大国军队总参谋部源起之八: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部

2018-11-29 06:27中国国防报·林长伟 张苗

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军总参谋部发挥重要作用  

以色列虽国土面积不大,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大国。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5月26日以色列国防军正式建立。以军先后同阿拉伯国家军队进行5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更是不计其数。面对一系列战争和冲突,以军之所以能够应对自如并取得最终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军有一个健全高效的“军队大脑”——总参谋部。

集中统一的战略领导

以色列军队实行“总理-国防部长-总参谋长”三级领导体制,总理是以色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部是以色列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由文官任部长。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由作战部、情报部、人事部、军需部和计划部5个职能部门组成,是全军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以色列总参谋部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陆、海、空三军作战指挥和训练,制订军队建设计划及装备供应采购计划,实施人事、行政及后勤管理。

总参谋部设总参谋长一职,中将军衔,为以军最高级别军事指挥官。总参谋长拥有对陆、海、空三军和各军区的指挥权,是实际上的国防军总司令。

根据以色列1976年颁布的《基本法》,以色列总参谋部受总理和国防部领导,总参谋长在以色列国防军所有事务方面,必须向国防部长负责,这就从战略上确保以色列国防领导的高度集中统一。同时,以色列总参谋部在军事问题上又具有重大建议权,内阁在研究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危机处理等问题时,一般都要充分听取总参谋部意见,总参谋长作为军事决策建议的主要提供者,对战略决策有重大影响。1967年“六·五战争”前,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关闭蒂朗海峡,并在西奈半岛增兵,以军总参谋部竭力主张立即向埃及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开始制订战争计划,动员预备役部队。在总参谋部坚持下,以色列内阁最终决定开战。

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

以军领导指挥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挥层级少、班子精干、决策高效。以军实行总参谋部-军区(兵种司令部)-师三级指挥体制。通常情况下,以军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通过军区司令部对所属的陆、海、空三军实施逐级指挥。紧急情况下,总参谋长或副总参谋长可越级直接指挥到师甚至旅。这种三级指挥体制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军队四级、五级甚至六级的指挥体系来说,显得更为高效,指挥效能也更易发挥。1973年的“十月战争”,由于战争爆发当天为犹太人赎罪日,导致战争初期以色列极为被动,几乎面临亡国危险。危急之中,以色列高效的指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战争爆发后第3天,以色列总参谋部就集中陆军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空军的配合下分三路展开反击,最终反败为胜。

以色列总参谋部班子非常精干。目前,以军总参谋部设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助理各1人,副总参谋长兼任作战部长,作战部内作战局编制仅20人。为确保质量,以军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人选必须经严格挑选、考核,必须有担任过军区司令的经历,要求年富力强,具有部队和司令部机关的工作经验。总参谋部其他军官需接受现代战争理论学习、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高级军校深造和野战部队代职锻炼等严格训练。

灵活高效的作战指挥

在历次战争中,以军总参谋部都坚持采用适合本国情况的作战原则,始终将速战速决作为作战思想的灵魂。在以军进行的几次较大规模战争中,除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以军处于初创时期,无力控制战局外,其他几次战争都是快打快收,决不拖泥带水。1967年“六·五战争”持续6天,1973年“十月战争”持续16天。

以军总参谋部通常要求指挥官身先士卒,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直接掌握战场情况,实施指挥。

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以军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均亲临第一线,在主要作战方向现场指挥,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亚当少将阵亡,总参谋长也在前线负轻伤。

以军总参谋部向来重视联合一体的协同作战。在“黎巴嫩战争”中,两栖登陆和直升机机降成为最常见的联合作战样式。在总参谋部统一指挥下,以军实施了近20次空降和近10次登陆。仅在战争头5天,就先后空降两个旅、登陆3个旅,以军总参谋部还要求诸军兵种进行“同时、一体化” 的火力支援,以顺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