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阔壮美的航天“史记”

2019-02-20 00:00解放军报·■丁晓原

  一

  从《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中国长征号》《远征三万六》到《千古一梦》《发射将军》,李鸣生以“航天七部曲”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史。航天题材创作在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李鸣生文集》中亦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航天题材创作,见证了李鸣生在中国航天文学领域长期耕耘的收获和成绩。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向来以思想性见长,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决定了他的写作在同类作品中总能别开新景。这样的思想和思维品格,恰好与航天题材的写作相适配。“一个民族光有空间的高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思想的高度。唯有拥有了思想的高度,其眼光、胸襟和境界才大不一样,甚至说话的气派、分量大不相同。”在《千古一梦》中,李鸣生的这段表述颇具代表性。从李鸣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获得一种直观的感觉,就是大题材、大视野、大构架、大叙事、大主题。如果说《飞向太空港》《千古一梦》等作品天然地具备史诗性的品格,那么《发射将军》这样的人物报告文学,也注意将个人史与国家史的叙事有机地融合。这种别具风格的历史味道,根本上说来自于作家的独特思维。

  二

  航天文学于李鸣生而言是一种个体生命史的建构,也是作者贡献天地文明的事业。“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飞向太空港》)李鸣生是以航天人的姿态入轨报告文学天地的,发射场成了他的精神牧场。在对象主体化的领悟中,李鸣生开启了宏阔辽远的文学空间。《飞向太空港》有这样一段“题记”:“谨以此书,献给创造空间文明,寻找人类新家园的航天勇士们!”爱国主义是《飞向太空港》的基调,作品大写了航天人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而奋斗的辉煌业绩和崇高精神。同时,《飞向太空港》的主题又是复调的。作者将中外航天合作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观念、能力、文化以及适应国际规则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这一点而言,这部作品可以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史留存了一段生动而珍贵的侧影。

  李鸣生注重将具体的对象放在宏阔的历史大势中叙写和揭示。《中国长征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长征号’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力量,象征着智慧,象征着精神!‘长征号’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靶场走向市场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历史;‘长征号’与世界接轨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融合的历史。”所言信实,其意也大。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时代文体,书写人民的创造业绩和崇高品格,弘扬时代精神是应有之义。但简单化的叙事方式使不少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变形的新闻通讯稿。《澳星风险发射》由作品题目就可知晓所写重心,但这里的“风险”并不是作为一种“问题”来作揭秘的。航天是一种高风险的科技,因此,失败也是航天史的一种真实。《澳星风险发射》写出了中国航天在失败中重生,这里,体现了报告文学文体非虚构的品格,更存真了中国航天发展的真实历史。作者以为,“一个民族,如果不光只会欢呼成功,而且还能正视失败,接受失败,超越失败,甚至达到一种欣赏失败的境界,那这个民族该是多么的伟大而不可战胜啊!”作品既展示澳星发射失败后种种中国式的反应,也以浓墨重彩写实了中国航天人艰辛负重、超越失败的壮美精神。

  三

  叙事构成了报告文学写作的本体,它既承载着作品思想情感等价值表达,同时又是写作本身的重要目的。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文本,首先需要建构一个与叙事适配的结构。李鸣生能根据客体本身内在的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来配置这样的结构。《走出地球村》写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的故事。根据题材的特殊存在,作品设置了卫星和政治双线叙事的结构。这种双线并置反映的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所承载的特殊的历史真实。

  一般来说,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叙事构架是宏大的,这是因为叙事对象具有先在的宏大性。但是单纯的宏大,尚无法抵达文学叙事所需要的深层的景致,宏大叙事需要有具体叙事坚实的支撑,而真实且具有表现力的人物叙事则是文本建构的关键。《发射将军》在历时演进的纵轴上融合将军的个人叙事、导弹部队的集体叙事和共和国历史的大叙事。作者“谨以此书献给神奇的戈壁荒原,献给共和国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献给在戈壁荒原刻下国家荣誉、民族尊严、历史记忆与人格丰碑的全体发射将士以及他们的亲人!”李鸣生把人物作为历史叙事的要素,叙写这些人物,不只写他们的科学智慧、科技才能,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作精神性叙事。赵廉清是西昌发射场的建设指挥,在非常年代,知不可为而为,积劳成疾。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镜头是:“他手上紧紧抓着一样东西,这样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他生前一直随身携带的那个军用挎包!而护士打开挎包后,只看见两样东西:一份皱巴巴的施工图纸,一个被啃了小半的冷馒头!”(《千古一梦》)

  四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语言凝练具有表现力,诚朴简约不过度藻饰;许多语言表达有意味、情味、趣味,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美感。这里可就他的“智慧语言”和“软语言”运用之美作一一解读。

  所谓“智慧语言”,是指形象生动、意含新异别致、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语言。比如“已经点火后的火箭竟然无视天下众生,老练得如同一位千岁老人,打个盘腿坐在那儿,连动都懒得动弹一下。”(《澳星风险发射》)作者以幽默笔法言说失败,恰与作品正视失败、超越失败的主题相关。幽默的语言是典型的智慧语言。在李鸣生的作品中已不是偶一为之,而是一种个人性的语言景观。“在国际市场上,美国人早就大把大把地捞着美元,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去弄点‘零花钱’?在国际空间俱乐部里,美国人可以大口大口地喝着‘咖啡’,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去喝上一杯‘清茶’?”(《中国长征号》)这里的美元与“零花钱”之喻,客观地表示中美航天科技实力和航天市场份额的差距,“清茶”则意指走中国自己的航天发展之路。

  软语可人,是我阅读李鸣生作品时的一种直觉。所谓软语,是一种“闲语”,它不属于主干叙事,但与主干叙事有所关联;在表情表意方面偏于柔细,静安之中,意可入情入心。“每当这时,将军便坐在一个自做的小折椅上,像一位坐在颗粒饱满的庄稼地边的老农,静静地守候着儿孙们的归来。夕阳在他眼角的皱褶里绣着陈年旧事,时光在他花白的头上写着岁月沧桑。”(《发射将军》)将军从战场到发射场,而此时进入晚景的将军没有了豪情、霸气,却有人间的亲情和慈祥。我们从诗一样的语句中,可以读出将军人生种种的况味。

  再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人物戚发轫,“太忙太累”是其生活的常态。《千古一梦》中作者宕开一笔,插入一段作者为了让戚发轫放松而特别安排的看电影的“闲”叙:“电影开场了,戚发轫神情专注,脸上表情十分丰富,看到高兴处,竟拍手叫好,像一个终于逃离了学校和家长的孩子!”“他的手机响了……我只好起身送他出门”,“我发现他突然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眼里尽是依依不舍的留恋与遗憾。”这一段为简笔速写,但写出了人物鲜活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也从一个小微视角衬托出航天人于事业忘我无私的崇高精神。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航天伟业的“史记”,李鸣生的报告文学不仅为我们书写了共和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航天科技发展史,更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人气韵生动的心灵史、感人激昂的精神史。长达十六卷的《李鸣生文集》既是他个人创作历程的一段回望,也是蕴含着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的壮美“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