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学问的地方

——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

2018-07-14 00:00解放军报·■杨克公

  梁家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河,而是陕北高原的一个小山村。近年来,它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渐渐走进公众视野。纪实文学《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书的封面上印着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纪实文学《梁家河》再现了那一段感人历史。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在伦敦金融城举办的晚宴上,他回忆起梁家河时说:“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正是在梁家河这片土地上,他从彷徨、迷茫到坚定、执著,从苦闷、抵触到热爱、融入,从做每件事先考虑自己愿不愿意到开始考虑别人愿不愿意,从觉得“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应该干”到“为老百姓留下永远的财富”。在梁家河,习近平当年的一句话至今还让人感到震撼,他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他不仅发自内心还付诸行动,带领村民打甜水井、建坝淤地、发展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扫盲班……使一个贫困小山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起点。

  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把在梁家河接受艰难生活的磨炼总结为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些从北京娃到村里娃的知青们眼里,梁家河无疑是近乎原始的。住的原始,土窑洞里不仅有跳蚤、臭虫、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吃的原始,玉米、小米,碾一碾就算加工过,能吃就行;粮食不够吃,就把残次枣磨成粉掺在玉米面里做成团子;炒菜没有油就把麻籽熬成麻油滴上几滴,拿杏仁在热锅里炒一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从最开始挣6个工分(还没有妇女高),到两年后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而且对村里的各项活计都干得很娴熟。除了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也有精神生活上的困苦。为了追求进步、追求梦想,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最终获批成为共青团员,入党申请一直写到第十份才获得批准。这种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是何等坚定!纪实文学《梁家河》正是以这样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一种优良的作风。在习近平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一点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15岁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更多的是不适。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这既是知青与村民的对视,更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这些都在习近平脑海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他的第一年插队生活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他感受到了与梁家河的距离和隔膜,并且随着周围的不信任一度陷入迷茫之中。但是,当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后,人们也逐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他开始主动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直到离开梁家河40多年,他依然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在多次接受采访时他都直言不讳地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延安是根、延安是魂”。可以说,正是梁家河呈现给了习近平最真实的乡土中国,让他清楚地知道人民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他说:“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纪实文学《梁家河》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梁家河,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习近平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习近平常常看书到深夜,看书时用的灯是煤油灯,煤油灯烟大,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都是黑的。读书,让习近平在插队的岁月里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后来他说:“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梁家河,习近平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他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在带领人民群众做实事的过程中积累了从政执政的基本思想和认识;他注重实干,他讲“实干就是解决办法”,面对困难,只有实干应对,困难才可能一个个解决;他注重科技,善学善用新技术,尝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乡亲们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他注重公平,分救济粮不存私心,实地查看,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他雷厉风行,他“多动脑筋”,他处变不惊,他知难而进……

  《梁家河》给我们展示了习近平青春奋斗的生活,这生活有困惑有欢乐,有失意有收获。正是在梁家河,他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经受了意志品质的磨炼考验、谙熟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情民意、锻炼了执政为民的能力本领。可以说,从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中,读者可以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

  《梁家河》这部书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教育我们,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把苦地方、累地方当成建功立业好地方;它启迪我们,要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宝贵时间,积累知识、锤炼能力;它启迪我们,要始终坚守梦想,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让自己的信念追求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这样才有价值迸发、同频共振的可能。因此,这本书是激励广大官兵追逐梦想、励志成才的实践教科书,也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