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孙中山: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2018-03-12 16:42解放军报客户端·朱小吉 张刚 蒋志容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著称。广东香山人。1878年后在檀香山、香港求学。后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香港西医学院接受西学教育。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设医房行医,酝酿反清政治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评价过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习主席缘何给出这么高的评价,笔者认为可以从孙中山逝世前的一分一秒去寻找答案。

孙中山

孙中山简介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和平”是先生心之所往,是他的理想追求;“奋斗”他一生的写照,更是对下一辈的殷殷期望;“救中国”则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先生临终前的话放在当下,“和平,奋斗,守护中国”不也是对军人最好的诠释。我们从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他一生夙兴夜寐,为民请命,不断地摸索救国的道路。他在逝世前心心念念的是中国,是如何拯救民族,这更是值得我们现当代军人学习的地方。从历史上的伟人身上汲取能量,做精神的弘扬者,培养一种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识,要始终记住如今的岁月静好,是由于他们的负重前行换来的。

英雄是国家的脊梁,英雄是民族的精魂。拥有脊梁和精魂的民族,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我们要学习孙中山身上的“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那究竟我们要怎么学,从何处学?我想孙中山先生的三份遗嘱给了我们答案。

1月26日下午,孙中山病重住进协和医院治疗,晚9时动手术,打开腹腔后,知已到肝癌晚期,无法割治了。2月18日,住进北京铁狮子胡同的顾维钧私邸诊治,病情日笃。22日,孙科、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汪精卫、张继、李烈钧等,请示孙中山立遗嘱。24日,病情恶化,遵医嘱咐,征得宋庆龄同意,然后孙科、宋子文、孔祥熙、汪精卫轻步走迸病房,把预先写好的三个遗嘱,一字一句地念给孙中山听。

国事遗嘱是这样写的: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

孙中山给家人留下的遗嘱: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文

致苏联遗言,由孙中山用英文亲自口授,由鲍罗廷、陈友仁、宋子文、孙科笔记,进一步阐明了三大政策。3月11日,何香凝发现孙中山的瞳孔正在散光,急告宋庆龄,宋庆龄强忍悲痛亲自用手把着孙中山的手腕,在三张遗嘱上最后写下了“孙文”二字。

试想一下,这一笔一划该是用了他多少的力气,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这一字一句读来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动,潸然泪下。这三份沉甸甸的遗嘱不就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民解忧的高尚情操么?

李大钊与孙中山

孙中山决定北伐

孙中山的合照

3月24日至27日为受吊之期。数十万人前往中央公园公祭孙中山,以表达人们的怀念之情。30日,苏联赠送的玻璃棺由专人护送到京。从3月12日至31日,治丧处收到花圈7000多个,挽联、挽幅500余种。吊唁签名者达74万多人,连同接待的其他吊唁者共约200万人。

孙中山与妻子

孙中山在上海

孙中山遗嘱

成千上万的人过来追悼

这一组组数据,一场场画面不都是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地位的体现么?《孟子·离娄章句下》有句话叫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心中装着人民,所以人民也始终爱着他,尊敬他。有首民谣唱得好:“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这不就是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真实写照么?这也无不启示着我们当代的中国军人,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把人民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做人民最忠实,最可靠的子弟兵。

为孙中山送葬

缅怀孙中山

历史的洪流不断地滚滚向前,但是今日的我们绝不能忘记了昔日为祖国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而是应该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好革命精神,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这就是对先辈英烈最好的缅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