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伤防治,雪域军营“中医馆”有妙招

2020-07-09 17:20解放军报客户端·雷卓立

“边防任务区雨季湿热,容易存在风寒湿之邪气侵入人体。”西藏军区某旅卫生连军医赵恒,在海拔4560米的无名哨所巡诊时,一边为患者开展火罐治疗,一边为正在排队等待治疗的哨所官兵进行保健知识的宣讲。

该旅常年驻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任务区,每年有9个多月的时间处于雨雪频发的恶劣环境。长期在这种条件下站岗、训练,官兵们都不同程度存在冻疮、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疾病。机动通信连士官陈洪山,半个月以来,每次训练后左小腿疼痛难忍,通过检查诊断为胫骨骨膜炎,俗称“新兵腿”,中医药专业毕业的卫生员赵晶亮运用针灸手法第一次治疗后,陈洪山感到疼痛明显减轻。

驻地环境艰苦、训练强度大、医疗设备有限,如何提高中医药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卫生连结合部队实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提出了“训练前预防、训练后放松、工作中防治”的防护思路,形成一个依靠“针灸、拔罐、推拿”等传统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

训练前预防。指导官兵在饮食上少吃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侧重选择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在衣着上,用棉质护膝、护腿作局部保温,同时针对不少官兵训练后出现的小腿疼痛症状,卫生连建议官兵每天训练后用热盐水泡脚配合按摩足三里穴3至5分钟,缓解胫骨前肌肉的痉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强代谢,从而加速局部致炎物质的吸收,有效降低了“新兵腿”的发生率。

训练后放松。卫生队在各哨所、点位巡诊时发现,基层官兵在运动后没有及时放松或者没有重视,即使放松,也只是“过过场”,导致患有左右膝前交叉韧带劳损。于是,他们建议训练时应当根据官兵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分层次、分类别、分梯度科学安排训练负荷,并且在训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身体的某一部位;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并让营连一线卫生员现场演示。

工作中防治。机关干部、驾驶员都不同程度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变形等常见疾病,针对这类长时间面对电脑,长时间开车的“久坐族”,他们不仅建议这类人采取“站着说话”治腰疼,即每隔1-2小时站起来休息,倒杯水,去个厕所,减轻腰疼症状,讲解示范他们“十二字颈椎操”“蝴蝶拉伸”“肩部拉伸”“螺旋扭转”等方法;同时利用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非药物疗法,缓解疲劳消损。

“普及中医学防治知识不仅提高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连队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作战支援营营长贺永强说,正因为有了“中医馆”在基层的延伸,营连一线卫勤保障问题得到解决。在军区组织的创破记录活动中,该营战士马刚取得单杠引体向上第三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