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军先“治气”

2022-12-30 00:00中国国防报·■张东湖

  兵法有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这里所说的“勇”,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气”。所谓“气”,就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畏强敌、所向披靡的大无畏气概,就是攻坚克难、舍我其谁、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心。

  治军先“治气”,就是精于“强心”、长于“壮骨”、善于“补钙”,着力培塑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心、雄壮的气势、威武的气概,铸就敢打必胜、逢敌亮剑的“精神利剑”,从而为强军兴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培养革命军人血性胆识的动力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军人的血性胆识就会失去灵魂方向。从井冈山上的艰难探索,到长征途中的跋山涉水;从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到解放战争中的铁马雄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战天斗地,到改革开放年代的无私奉献……回望我党我军走过的不凡征程,红色基因始终激荡红色力量,打造出一支“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人民军队。红色基因标定信仰与方向,连接过去与未来,蕴含着强大活力与动力。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坚定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将忠诚内化于心灵、外化为行动、固化为担当,构建赓续忠诚血脉、锤炼战斗因子的精神高地,立起矢志听党指挥、躬身备战打仗的价值追求。

  军人生来为战胜,军队生来为打赢。未来战争是钢铁与芯片的搏杀,更是血性与勇气的较量。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如果缺少一股子气,就不可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更不可能打胜仗。南宋岳家军以英勇善战闻名,其帐下的将士就非常有血性。“军人要有血性,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铸剑先铸魂,练兵先练胆。作为新时代国动人,只有坚持在艰苦训练中锤炼血性,在履职尽责中培育血性,在攻坚克难中迸发血性,遂行应战应急任务时才能血脉偾张、剑气充盈、敢于亮剑,真正做到敢打必胜、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髀肉复生”的故事:一次,刘备看到因长期不骑马,自己大腿的赘肉又长了出来,不禁潸然泪下,说自己“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身处和平环境,军人当有“髀肉复生”的警惕。众所周知,“军人最大的危险是看不到危险,最大的懈怠是战备上的懈怠。”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上的“马放南山”比现实中的“刀枪入库”更可怕,观念的生锈比准星的偏差更致命。身为新时代的国动人,如果不时刻枕戈待旦、秣马厉兵,如果不练就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一旦有事,就难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因此,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戒备状态,保持“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的进取精神,是每一名国动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只有时刻准备打仗,做到脑中有任务、眼中有敌情、心中有忧患、肩上有责任,才能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勇于担当是革命军人的必备素质。新时代国防动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呼唤更多国动人敢担当、真奉献、善作为,紧盯打赢高科技战争精武强能,把练技术、练战术、练作风结合起来,在危局难局险局中砺技强能,铸就敢打必胜、逢敌亮剑的“精神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