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部分城市推进地下空间防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17 00:00中国国防报
在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项目建设现场,人防部门工作人员检查防护工程建设质量。石 伟摄
在广州市区某综合管廊内,工作人员检查智能化消防灭火设备。 曾 毅摄
在武汉市一处地铁站点,人防办工作人员测试人防光缆联通情况。 胡 杰摄
在重庆市轨道交通4号线铁山坪站调度室,该市人防办平战结合处工作人员调阅区间人防门监控视频。 王诚洁摄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心区

  防护工程融入整体规划

  ■本报特约通讯员 傅 阳

  6月上旬,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项目建设现场一片忙碌景象。“80多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该市人防办副主任易永建介绍,人防工程巧妙融入整个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实现浑然一体,是这个项目的一大特色。

  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是人民防空法作出的明确规定。中心区地下空间项目筹划之初,有人提议:按照常规做法,地上建高楼、地下专门拿出一层建防空设施,这样既能保证防护面积达标,又便于规划设计。但是,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定了。

  原来,该项目融商业设施、动态交通、静态停车等功能于一体,规划建设负7层,各层互相联通,如果硬行插入一层防空设施,不仅会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整体规划,而且也不利于就近就便防护。

  该市人防办会同江北新区有关部门研究决定:规避有开敞空间需求的商业区,结合平战契合度较高的停车、环路、地铁空间,同步建设人民防空设施,力求防护工程融入整体规划。

  在多层地下空间内同步规划建设人防工程,南京市没有先例,设计难度很大。“人防工程建设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必须合而为一,决不能搞‘两张皮’。”江北新区管委会的意见得到该市规划资源局的认可:即便在规划设计上多费些心思、多下些功夫,也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实现平战结合,力求一项投入、两种效益。

  作为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单位,该市人防办带领江北新区人防部门全程参与中心区地下空间项目的规划设计。

  “项目中的人防工程规划于2018年年初启动,2020年5月审批完成,历经2年多时间。”市人防办行政审批处副处长吴畏介绍,依据规划方案,项目二期工程也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建成后的人防工程,通过贯彻防护要求的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联为一体,可为近10万人提供掩蔽空间。

  江北新区建设交通局副局长宋晓磊指着一张《江北新区中心区人防工程规划图》告诉笔者,建成后的人防工程周边将设置工程指示牌,指示疏散方向;工程出入口会设置工程标识牌,内部绘有彩色人防标识,以便于人员平时熟悉防护工程、战时快速使用防护工程。

  广东省广州市

  综合管廊穿上“钢盔铁甲”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玉生

  在一些城市,水、电、气、暖、网等市政设施管线全都集纳于地下综合管廊中。“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何为综合管廊筑起安全防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前不久,广东省广州市开展的一次抗爆试验,让大家对综合管廊防护心里有了底。

  工作人员将综合管廊口部井盖闭合后,在其附近引爆炸药,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爆炸过后,管廊口部井盖开启、闭合功能正常,口部设备无变形、无裂缝,管廊内部各类管线无一受到爆炸影响。

  作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广州近年来结合新城扩建、旧城改造和轨道交通施工,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不论建在地上,还是敷在地下,都需要加强防护。”按照这一思路,广州市人防部门积极探索综合管廊设防的方法途径。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课题,面临“无标准规范、无可用产品、无成熟经验”等诸多困难,该市人防部门一度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他们从地下空间防护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管廊特点因地制宜,很快打开了思路。

  “战时,综合管廊的检修口、逃生口、通风口都有可能成为敌方攻击的突破口。”该市人防办人防处副处长唐伟东介绍,管廊的口部数量多、面积大,战时易受攻击,应当成为防护的重点。他们整合社会技术力量,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护材料及设备,组织研发4种液压型口部盖板相关产品,综合管廊口部安全系数因此大幅度提升。

  地下综合管廊空间狭长,现场操控装备十分不便。广州市在管廊内安装智能化温度监测设备,一旦出现火灾隐患,设备便可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远程启动消防设施进行灭火。受此启发,人防部门按照智能化的要求,设计、制作防护设备,确保在复杂、恶劣的条件下,管廊防护设备仍能发挥应有效能。

  在探索综合管廊防护过程中,广州人防部门先后取得1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下一步,他们将加强与综合管廊建设维护单位的协调配合,推动防护设备与管廊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到位、同步验收,让综合管廊穿上“钢盔铁甲”,全面提升城市“生命线”综合防护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

  人防光缆随同地铁敷设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 健

  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汉江在城中交汇,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敷设通信光缆一直是个难题。人防部门在探索中寻得一条破解之策:在地铁建设中同步敷设通信光缆。

  早在2009年,武汉决定建设地铁时,市政府决定综合管廊与地铁同步建设。市人防办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相关部门,要求将人防通信光缆建设加入其中。

  地铁本身就是防护工程。人防通信光缆随同地铁敷设,既安全,又省事,可谓一举两得。没想到,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不高。当时,地铁建设工期比较紧张,如果再同步敷设人防通信光缆,相关部门担心影响施工进程。

  “工期再紧张,也要依法依规搞建设。”市政府通过组织学习人民防空法以及上级文件,统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思想:人民防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地铁线路中敷设人防通信光缆,有利于实现国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人防通信光缆得以随地铁建设同步敷设。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该办指挥通信处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幸亏当年力推这项工作,才使人防建设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如果等地铁线路竣工后才反应过来再另起炉灶,不仅工程造价昂贵,而且施工时间无法保证:地铁部门检修线路的时间仅仅限于凌晨三四个小时,开工就要准备收工,在大武汉的地下空间敷设人防通信光缆,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武汉市与地铁建设同步敷设的人防通信光缆总长度超过400公里。“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中心城区的人防光缆已接入军事机关,以及省、市、区三级人防指挥所的通信机房,一旦需要,可以迅速联接。

  大江大湖大武汉,细细光纤紧相联。“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曾多次遭受日军空袭。”武汉市人防办领导谈到,他们将以史为鉴、未雨绸缪,从严从细做好人民防空准备,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重庆市

  轨道交通配建防空设施

  ■本报特约记者 王诚洁

  6月6日,记者探访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红岩村站。该站埋深116米,相当于39层楼的高度,从站台到4号出入口,需要乘坐8段电动扶梯,约10分钟时间。

  “该站也是一处人民防空设施。”重庆市人防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1月,9号线开通运营,至此重庆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突破400公里。与此同时,线路沿途人防工程顺利竣工。

  轨道交通隧道埋深大、相互联通的特点,使其成为人防设施绝佳的基础载体。在轨道交通建设部门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的过程中,同步建设人民防空设施,不失为一条上策。然而,轨道交通主要为平时出行为建,人防设施主要为战时防空而建,实现二者的协调联动特别是融合发展,需要做大量工作。

  重庆市人防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等法律法规,协调市政府、重庆警备区印发《重庆市人民防空建设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编制《重庆市人防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数个专项规划,为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中兼顾人民防空要求提供了具体遵循。

  重庆市人防办全程参与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论证,提出按照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轨道交通建设贯彻人防要求总体方案,获得相关部门一致认可。近年来,从轨道交通建设的立项、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发改、规划、住建等部门均征求人防部门意见,形成了轨道交通配建防空设施的协调联动机制。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重庆实施持续轰炸,给山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每年结合“重庆大轰炸”惨案纪念日,人防部门协调媒体开展人民防空主题宣传活动,讲好新时代人防故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防建设的浓厚氛围。

  重庆市人防办主任郑平告诉记者,轨道交通和人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在重庆已经成为常态。“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将形成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人防部门将乘势而上,让轨道交通成为人防工程体量的重要增长点。

  让“地下长城”不断延伸

  ■王长伟

  21世纪,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向地下要空间。地下空间资源宝贵而有限,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才能实现最大效益。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人防工程建设。人防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靠临战突击来不及,必须与地下空间开发一并筹划、同步推进,让“地下长城”随地下空间一同延伸。

  以责任意识引领“地下长城”不断延伸。人民防空既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全民性防护工作。一些地方片面认为人防工作属于涉军事宜,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因而重视不够、摆位不高。

  应把人防知识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地方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公务员考试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充分认识到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人防工程战时可以保护生命、平时能够服务生活,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从而把人防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摆上位、自觉抓。

  以总体规划保证“地下长城”不断延伸。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面积超过24亿平方米,开发速度非常快,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地方仍未把地下空间开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人防工程建设缺乏全盘统筹与合理规划;还有的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比例过少,导致出现地下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平战结合不够有力现象。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也是法规。只有搞好顶层设计、定好总体规划,才能做到“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国家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是我国国防法作出的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人民防空需求,依法将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融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人防部门应主动当好参谋、积极出谋划策,着眼未来城市防空作战需求,充分考虑已有和新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区域,紧密结合人口密集区、商贸繁华区、交通枢纽区地下空间建设,科学编制、及时修订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专项控制规划,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内人防工程、交通工程、综合管廊、工业仓储、市政工程及其他设施场所的比例、样式、位置、规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确保“地下长城”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优惠政策助力“地下长城”不断延伸。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长城”,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其建设维护资金投入远远高于一般地面建筑,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应及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针对民间资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出台优惠政策,是目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对于投资建设和平时使用人防工程的企业,也可在贷款、税收、用地审批、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以吸引和调动更多民间资本助力人防工程建设。

  以科技支撑“地下长城”不断延伸。建设人防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战时更安全、平时更舒适。当前,各地人防工程建设中布局结构不合理、技术标准陈旧、维护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根本还要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国家人防办大力推动“科技强防”,制定出台《人民防空科学研究暂行管理办法》,发布《人民防空科研选题指南》,人防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成果喜人。各地人防部门应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防护力”的理念,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打造质量标准一流、设备设施齐全、防护能力过硬、绿色低碳环保的“地下长城”,为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打牢基础。

  ☞相关链接

  国外地下防护空间开发概览

  ■王隆建 乐祥国

  英国伦敦:最早建成地铁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开发地下防护空间的国家。1863年1月,伦敦市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大都会地铁。此后,该市陆续建成地下商场、地下公寓、地下停车场,大部分住宅建有地下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遇德军猛烈轰炸,伦敦市民依托地铁藏身,或者在自家地下室内掩蔽,有效保存了战争潜力。

  俄罗斯莫斯科:地下别有洞天

  莫斯科地铁埋深80多米,分为3层,纪念馆、博物馆、商场分布其间,每年客运量达26亿人次左右。战时,地铁可将人员输送至安全地带,地铁站可掩蔽人员。此外,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长的共同沟,平时敷设各种管线,战时可作为防护工程使用。

  法国巴黎:矿井变身防空洞

  法国巴黎将废弃矿井改建为城市共同沟、防空防灾设施,平时在其中开展商业、体育等活动,逐步形成地下综合体。地下综合体平时服务居民生活,战时可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形成规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从地铁站延伸出多条通道,将地铁、郊区铁路、公共汽车线路、地下步行道以及近2000家地下店铺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地下城,为增强城市防护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波士顿:交通地下化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着眼防护需求,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比如,波士顿的中央大道经历了由高架道路到地下道路的转变,旨在一旦遭受袭击,能够为行人提供掩蔽空间,并快速进行疏散。这项工程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工期最长、资金投入最多的市政工程,代表了城市道路及高架道路的地下化趋势。目前,美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防护工程建设密不可分,成为其战时人员防护准备的重要一环。

  新加坡:地下街作用大

  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建一个新加坡”的构想,并制定《2030年土地使用计划》,由此拉开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的序幕。比如,近年来建成的城联广场地下街,联接购物商城、滨海广场、写字楼等多处场所,每年约有1200万人次进出。地下街既弥补了城区步行空间的不足,又便于人员换乘地下交通工具,还拓展了城市防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