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涌爱民情

■凌方艺 刘远懋 本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2020-10-09 00:00中国国防报

  “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的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在贵州省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里,一份珍藏的《红星报》上刊登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为当时红军作战指明了方向。而今天,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这段话同样是习水县人武部官兵战胜贫困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革命老区习水县,在重温我党我军战斗奇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子弟兵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程寨镇罗汉寺村,是一个坐落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也是人武部的结对帮扶村。走进村里,记者吃了一惊。来之前,记者看过罗汉寺村4年前的照片,房子破败、村民贫穷,一片凄苦的景象。可现在展现于眼前的,是白墙青瓦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院落和一排排圈舍里猪仔成群的景象。

  罗汉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县人武部官兵的付出。72岁的村民刘应华说自己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我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哟,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

  村里很多人曾断言:刘应华家这辈子都脱不了贫。刘应华患有慢性类风湿,51岁的长子汤得民有轻微智力障碍,42岁的次子汤得进患有癫痫病。父子3人住在四处漏风的土墙房里。缺劳动力、缺发展资金、疾病缠身,可以说刘应华一家是家徒四壁。

  2017年,县人武部协调资金对刘应华家住房进行了维修加固,对其家居环境进行改造;帮助其申请“特惠贷”建圈舍养猪,还捐助肥料等物品助其发展生产;落实低保、养老保险、慢性病救助、产业补助等帮扶措施。2018年秋,刘应华一家脱贫。

  不唯刘应华一家,让全村人脱贫才是人武部官兵的目标。他们紧紧抓住产业增收这个牛鼻子,采取“基地+农户”“企业+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专业个体商+农户”的“四+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打响产业提升战。一个个贫困户在人武部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下,告别了贫困。

  罗汉寺村的穷,不仅仅是收入不高,还有基础设施的落后。人武部帮扶前,村民吃水要到村里唯一的一口深水井里去挑,有的挑两桶水来回要走几公里山路;用电,村民形象地比喻“100瓦灯泡像蜡烛”。由于电压不稳,家用电器全是摆设,有的人家甚至不通电;村子因缺少通信基站,手机信号微弱,打电话时断时续,上网更是奢望……

  “不解决这些问题,收入再高也脱不了贫!”人武部党委会上,党委书记、政委严古军的话掷地有声。

  为解决饮水问题,官兵们钻山沟、破荆丛,寻觅水源点;为解决住房问题,他们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危房重建、旧房改造、异地搬迁,村民们都住上了安居房;为解决出行问题,官兵和村民一起顶烈日、斗寒风,挑灯夜战,不仅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还达到了户户通……

  “我们村摘帽了!”2018年秋天,罗汉寺村脱贫摘帽的消息传出后,村民敲锣打鼓,奔走相告。这一天,人武部很多人都双眼微红,心情激动,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此前,职工蒋双红一年在村里住了322天,把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公车用,一年跑了3万多公里;村里有几个懒汉,家里脏乱差,50岁的职工王坤平每天去帮他们打扫卫生,甚至被子、衣服都帮着整理,终于感化了这几个人,他们开始靠双手勤劳致富。

  面对罗汉寺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严古军感慨地说:“我们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兑现‘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