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很忙

——记武警指挥学院副教授侯艺林的岗位情结

2020-04-07 00:00解放军报·■郭晓红 边 江 本报记者 张海华
“忙起来”的侯艺林好似一只停不下的“陀螺”。穆晨璐摄

  拎着行李,随着人流,武警指挥学院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教研室主任侯艺林登上了开往遵义的列车。坐到位置上,她无暇欣赏窗外一闪一闪飞驰而逝的风景,只顾在本子上写着什么。

  宁夏、山西、重庆、贵州……去年,侯艺林跟着武警部队理论服务小组一路走、一路讲,所到之处反响热烈。但很少有人知道,这9堂风格迥异的课全都是她根据不同单位特点、利用休息时间准备的。

  侯艺林满脑子装的都是工作,就拿眼下来说吧:武警部队博物馆建设方案要完善,本学期11个专题的授课要更新,两名教员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提纲要修改……教研室的教员都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侯主任,你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呀?”

  侯艺林确实忙。当了27年教员,她做了27年不停转的“陀螺”。人不高、语速快,走路一阵风、闲话不过三句。不知不觉间,“艺林很忙”成了学院上上下下对她的一致印象。

  “忙起来”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一杯水与一桶水的道理不能只懂不做”

  凌晨两点,学员王磊走下哨位,习惯性地望向窗外的教学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侯主任还在忙。”

  王磊是侯艺林的众多“新晋粉丝”之一。他曾被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乍一回归校园生活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久闻大名的侯主任要上课了。”第一课,王磊做了充分准备,告诫自己要认真听讲、绝不能打瞌睡。

  铃声响起,侯艺林噌噌走上讲台。她环视一周,有神的双眼盯得人心都紧了一下。“谁知道美军如何总结反思近几场局部战争经验提出的‘二次转型’?谁知道俄罗斯创立国家创新机构实施战略布局的最新情况?”

  见面先提问,两个问题让王磊猝不及防,赶紧低下头,生怕一个对视就“惨遭”点名。这堂课,看上去一开始就遭遇“冷场”,但大家的心神却瞬间被关进了教室。

  渐渐地,王磊发现战友们都和他一样期待着侯艺林的课。“怎样才能讲好课?”侯艺林摘下眼镜,王磊看到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侯艺林毫不吝啬地向他传授秘诀:“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一杯水与一桶水的道理不能只懂不做,作为一名教员必须不停地充电。”

  侯艺林说到做到,她是网购的忠实拥趸,购物清单里是满满的书籍。无论出差还是休假,她都把各类展览馆作为“打卡”之地,领略厚重历史、感受国家发展。最后,这些都会呈现在课堂上。

  走进侯艺林的办公室,最吸人眼球的是占据了整面墙的两个大书柜。空闲时,她会拿起一本翻看学习,很多书上都画满重点、写满体会。

  也正因为如此,侯艺林人气颇高,有的学员想做些研究,都会来向她讨教。她也来者不拒,更喜欢给学员们“加码”,引导大家不断拓展研究深度。

  “进了侯教员的办公室,就像进了‘无底洞’!” 一次,学员刘双林本想就一个简单问题与侯艺林做一些探讨,不承想硬是被“折磨”了一个多月。这还不算,侯艺林把刘双林推上了讲台。这堂名为“基层部队理论学习与对策”的课刘双林讲得颇接“地气”、风生水起,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很多同学向刘双林要教案,准备回到部队也给官兵讲一讲。“侯主任就是授人以渔的‘能量场’!”刘双林心中充满感激。

  “忙起来”才能把担子“挑起来”——

  “翱翔历史的天空,更懂得使命不可辜负”

  2007年初,学院组建军事思想教研室,侯艺林脱颖而出,成功竞聘为教研室主任,受命完成武警史学科建设。“这个新建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高,侯艺林能不能白手起家挑大梁?”面对诸多质疑,侯艺林找到学院领导立下军令状:一定把这门武警部队一级学科建成该有的样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侯艺林这只“陀螺”转得更快。经过数日连续攻关,她初步完成学科建设规划,定下清晰目标。然而,严峻现实依旧摆在她的面前:少教材、无课程、缺教员,本身教学任务又很重,“光杆司令”怎么当?

  起步虽遇拦阻,可挡不住侯艺林爬坡时的那股“狠劲儿”。她将攻克的第一个难关定在教材上。当时,从体例框架到材料支撑等几乎都是空白。为此,她先后查阅了军地20余家图书馆、档案馆资料,走遍了全国大半数的军史场馆,购买的书籍堆满了书柜。

  历史记录贵在真实,容不得半点模糊。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侯艺林常常不辞辛劳。记得那年,侯艺林利用暑假前往“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实地查证史料。在中队第34任指导员叶陈云的帮助下,联系上历任10多位主官,提前定好了拜访行程。

  南方夏季多雨潮湿,加之多日连续奔波,侯艺林临行前突然发起了高烧。“要不先休息一天?”叶陈云心疼地问。“定好的事不能轻易更改!”侯艺林不顾劝阻冒雨登车。那次,她累计行程1500多公里,力求还原每一个历史细节。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侯艺林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血浇灌图文,足足25万字的武警史教材详细记录了武警部队发展沿革,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空白,被全国、全军各图书馆争相收藏。

  “翱翔历史的天空,更懂得使命不可辜负。要明确去哪里,要先搞清从哪来。”工作实践的不断积累,让侯艺林愈发认识到历史对部队官兵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不可或缺,更督促她忙着担起肩上责任。

  近几年,部队各级都在完善军史场馆体系建设,侯艺林成了很多单位的编外顾问。在儿子的印象里,母亲是“7×24”全天候待命。一个周末,本来全家约好出行游玩,临出门前电话响起:一名毕业学员发出求助,想让侯艺林为其单位建设史馆给些意见。

  红四军军部特务连、国家政治保卫大队、中央警备团……侯艺林将这支部队的90年历史捋得清清楚楚,还提出了一些方案设想。电话两边聊得热火朝天,儿子在一旁急得直跺脚。看儿子在一旁实在等不下去了,侯艺林边打电话边对他说:“我今天就不陪你们了,你们注意安全,玩得愉快!”

  一家人相视苦笑,却早已习惯。

  “忙起来”才能让团队“强起来”——

  “学问不能断了传承,必须用于强军实践”

  侯艺林也是“低头族”,经常把一些帖文转发到“军事思想家”微信群里。群里都是教研室成员,之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她希望大家朝着成为“军事思想家”努力,更希望把教研室建设成真正的家,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共赢。

  老教员李文庆是军事谋略学专家,当了大半辈子教学科研“大拿”。临近退休,想来侯艺林的教研室图个清静。

  来十分欢迎,闲绝不可能。“学问不能断了传承,必须用于强军实践。”侯艺林“逼”着李文庆一道下部队调研,办公室、饭堂、通勤路上,每一处都有他们讨论、争辩的身影,不断构思、完善专著的火花。

  那年夏天,李文庆生了一场重病。休养期间,侯艺林接下了他所有的工作。连续2个多月,等到李文庆出院回来,《武警谋略学》已进入编印出版阶段。看到作者只有自己,李文庆着了急:“你要我咋还这份情?”

  “多讲几堂课,再带一个人,给我分点担子。”侯艺林的回答实实在在。

  王培通是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上过讲台教过课,在政治机关工作多年,一到教研室,就被侯艺林在心里定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这个徒弟你得给我带出来!”她在办公室组织了一个简单的拜师礼,给李文庆布置了任务。

  当时,李文庆正在负责建设“《孙子兵法》的现代应用”课程,王培通随即被拉进了这项工作。在李文庆的全力支持下,仅用半年,王培通就完成了10个专题的授课提纲。

  这对师徒都是犟脾气,学术上遇到分歧谁也不让谁。他们对“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孙子的安全观”有着不同见解,侯艺林就让俩人分开研究。这下,她更忙了,一会儿帮这边收集资料,一会儿为那边提出建议,连着20多天加班到后半夜。最终,俩人的研究成果实现有机互补,综合而成的论文登上了首届强军论坛。

  “大姐愿意看着身边人跟上她、追上她,甚至超过她。”教员李响常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侯艺林。因为备不好课、讲不上课,4年前李响带着“差评”调入了侯艺林所在的教研室。第二天,侯艺林拿来一整套自己的教案:“抓紧准备,下周审课。”

  “不捂着藏着就不错了,咋还全给我了?”李响被感动了。抓住机会,她全力准备,顺利通过,终于重新站上了讲台。

  李响重拾信心,几门广受好评的课讲下来,她又有些“飘飘然”了。“苗头不对!”侯艺林及时“勒马”,让李响在教学讲评会上试讲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

  李响兴冲冲扎进教研室的教案库里“淘宝”,“毛泽东谋略艺术”这一专题拿过不少奖,课件视频一应俱全。不到一周,李响背得滚瓜烂熟,自信地走上讲台。

  “辽沈战役的战略是‘关门打狗’,锦州地区为何被形容为一条‘扁担’?战役之初为何首先置长春之敌于不顾?”面对台下专家接连发问,激情洋溢的李响卡了壳,遍寻脑中教案也找不到答案。

  “讲课可不能只练表面功夫。”走下讲台,侯艺林语重心长,“就咱们的专业而言,每一课都与文化、历史有着深深关联,搞‘有一说一’只能是作秀表演。唯有夯实自身积淀,才能让课堂具备深度、厚度、宽度、温度。”

  一盆冷水泼得恰到好处。有了本领恐慌的李响从此把“板凳甘坐十年冷”作为自己的治学警句,逐渐成长为教研室里的顶梁柱。

  这13年,教研室旧人走、新人来,侯艺林却始终坚守着岗位,催着、扶着、推着所有人朝着既定目标发起突击、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