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热血涌 报国趁青春

——广西凭祥推进青少年“爱国爱家固边”国防教育行动纪实

2019-01-16 00:00解放军报·■文 雁 赵 成 本报特约记者 陈建文
原武警广西边防总队友谊关边防检查站官兵和凭祥市青少年学生参加友谊关升旗仪式。周振辉摄

  清晨,一趟新兵班列往东北方向轰隆隆疾驰而去。

  热闹的边境小城鲜花盈地、锣鼓喧天。为送别入伍同窗,壮族少年农飞武挤在人群中,朝着列车远去的方向使劲挥舞双手。

  那一刻,他未能想到,第二年夏天自己也会坐上同一车次火车,去往同一个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

  对农飞武来说,那是“承载梦想的列车”。他为此在大学里等了一年,准备了一年。也是在这一时期,在他的家乡广西凭祥,一个依边而建、因贸而兴的西南边陲小城,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爱国爱家固边”的国防教育新路子,取得良好效果。

  国旗在哪,我们心中的家就在哪

  杨超杰平日里喜欢带学生在凭祥城内寻访抗战遗址等历史遗址。

  “探寻的过程是心路成长和感悟家国情怀的历程。”杨超杰是凭祥高中的一名老师,他始终认为,遗址承载着历史,散发着一种让人感动、开阔的力量。

  但长期以来,不少地方仅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水平高低标准,受这一观念影响,在学校开展现地国防教育并不顺利。

  杨超杰记得,有一次因带学生到户外开展国防教育拓展活动,第二天学生家长就以“教师不务正业”为由联名向学校发了投诉信。

  “这是狭隘的社会偏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应有之义。”凭祥市教育局局长林嵩表示,他们想了多种办法推动国防教育场景化改革,希望消解这种社会偏见,进而潜移默化推动全社会对国防教育的重新思考。

  虽然不易,但情况不断在朝着好的方向慢慢转变。

  2018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凭祥市教育局在全市发起了“青年有志 赓续传统”主题国防教育活动。当天,各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前往古战场、遗址、烈士陵园凭吊祭奠,寻访英雄老人,聆听战地故事。

  这一天,凭祥高中的高三学生拾级而上,攀爬上了小连城。这座由清末广西提督苏元春督办筑起的环形“连城天险”,让登顶的青年学生心生震撼。

  “我们是中国青年,领略边地古老历史和传统,给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启发,报国趁青春。”第一次登上小连城的农飞武将万千感慨发在了个人社交平台上。

  在友谊关关楼,古城墙斑驳,古炮台凝重。凭祥市博物馆馆长马赤农向师生讲起了友谊关的前世今生——清朝老将冯子材抗法镇南关大捷、孙中山的反清镇南关起义、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凯旋……老馆长动情地说:“这片土地永远孕育着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历史娓娓道来,暖阳温润心田。

  凭祥市边境浦寨小学的师生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擦拭界碑、向国旗宣誓”活动。如今,在当地学生心中已形成这样的爱国认识:“碑立在哪,国土就在哪;国旗在哪,我们的家就在哪。”

  原武警友谊关边防检查站站长范文敏告诉记者,友谊关边防检查站组建有一个国旗护卫队,友谊关升旗仪式是“边关孩子进军营”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深受学生们欢迎,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为明显,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下了爱国的烙印。

  高天厚土,英魂不朽。凭祥市第一小学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前往匠止烈士陵园进行祭奠。一名学生家长在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一篇祭奠文章下留言:“不能让家国情怀在这一代青年人心中沦落,因为我们输不起未来。”

  教育不彰,爱国固边便无从谈起

  等到结果的那一刻,韦绍德一个人静静地抽着烟许久都没回过神来。

  韦绍德是友谊关脚下友谊镇卡凤小学的校长,学校距离中越边境线不到10公里,因为生源少、教师紧缺,几度传来将遭撤并的消息。几年来,每每得知广西多地边境乡镇中小学相继撤并的消息,他着急又无奈。

  “在边境线上,撤掉一所学校,就会影响一群孩子的命运,也会动摇边境稳定的教育根基。”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校长,激动地摊开双手说,即便卡凤小学被撤并,他还将继续留下来任教,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辍学。

  边境学校撤并的尴尬和困境,自有韦绍德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原因。

  一次,凭祥市教育局到内地招聘30位小学老师,开出高薪高福利高待遇的条件,但最终仅有10位应聘者表达了到凭祥市任教的意愿。

  前些年,邻县一所边境小学遭撤并后,片区的小学教育每况愈下,不少学生选择辍学外出打工,有的参与边境走私,有的甚至还染上了毒瘾。

  没有教师,意味着很多边境一线的小学将面临撤并的局面,而边境一线学校撤并,将更加剧边民离开故土另觅它路的趋势。当地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地说:“撤并边境线上一所小学,就如同失守一个前沿哨所!”

  “教育不彰,人心思变,治安生乱,爱国固边便无从谈起。”凭祥市教育学者梁建深知边境一线学校对边防稳固意义重大。这些年他深入边境学校、村屯调研,希望引起整个社会对边境学校建设的重视。

  梁建曾作过形象比喻:边境环境好比脆弱水土,偏远的边境学校就是可以固土蓄水的林木,林木不在,水土必然流失。

  留住教育,就能留住了希望。凭祥市政府专门把边境学校建设问题作为推进全市教育的重点项目,纳入《凭祥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逐步解决边境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他们还提出“教育人才引进+城乡教师互换讲台”双引擎战略,确保将必需的师资力量补充到边境学校。

  “跟成绩分数无关,更与升学率无关,因为这是一项事关边防稳固的‘国门教育工程’。”梁建介绍说,凭祥市教育系统提出了“边境一线学校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截至2018年底,凭祥市累计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96人,边境一线学校全部保留。

  2018年9月10日,凭祥市分管教育的领导在年度教育大会上郑重宣布:“边境一线学校永远不会撤并。”得知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韦绍德沉默许久表示:“只要学校还在,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课就永远不会落下。”

  青年榜样,就在边防线上

  前段时间,网络舆论场上曾掀起了一轮对男性气质形象的热议,多家媒体呼唤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审美趋向和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

  凭祥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博承认,近些年青年学生在追星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价值和审美偏移。为此,黄博在市教育大会上疾呼:新时代需要英雄,青年学生需要刚强威武的榜样,榜样并不遥远,就是那高山哨所、边防线上的军人。

  很快,黄博的声音得到了凭祥整个教育系统的认同和呼应。一场“进军营、学军人、塑作风”的活动在全市中小学迅速铺开。

  凭祥市教育系统充分发挥驻军多这一优势,经常开展“边关孩子进军营”和“边防军人进校园”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走进军营,到金鸡山“卫国戍边模范连”——原边防三团八连、原武警广西边防总队友谊关边防检查站、武警凭祥中队等部队参观学习。同时,邀请部队派官兵进校园,为学校军训、给学生上课。

  李富旭曾是凭祥一中的校园国旗护卫队升旗手。从去年起,学校要求每年组织国旗护卫队队员去原武警友谊关边防检查站国旗护卫队接受训练。随着逐步深入的训练接触和亲身体验,李富旭的言行也渐渐发生了改变。

  高中毕业后,李富旭顺利考取中山大学,他却毅然选择保留学籍参军入伍。“我还会继续喜欢青年优质偶像,但我内心更推崇军人的血性和勇敢,因为那是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在新兵连演讲中,李富旭的肺腑之言赢得台下新兵雷鸣般的掌声。

  发生改变的不只是李富旭们,不少青年教师也在军营有了深刻体会。

  在“卫国戍边模范连”金鸡山哨所上,青年教师黄彩春带领学生们一同边境巡逻、界碑宣誓和站岗值勤,扎实体验了一回有血有肉的军营生活。虽然过程艰苦,但她感慨:“只有切身感受体验,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祖国边关国防,责任使命担当,牺牲奉献初心这些字眼背后的深义。”

  生命来自体验,认知源自实践。

  2017年,凭祥军地首次联合推出以“桂边三关”(友谊关、水口关、平而关)为主要景点的边关行旅游路线,并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凭祥市教育局与驻军部队达成“军地国防教育协作协议”,由优秀现役官兵当讲解员,以边关戍边史为主题进行伴随讲解,并在每个节点穿插面向国旗宣誓及合影环节。

  当五星红旗在千古关楼冉冉升起,不少学生心潮澎湃。凭祥高中学生罗文渊面对镜头谈起自己的感受:“面对国旗,聆听边关厚重历史,也坚实了祖国在心中的分量。”

  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与历史激荡回响。上世纪70年代末,在凭祥这片热土上,“一寸山河一寸血”,战争时期的边民为支援前线前赴后继。今天,祖国山河本色依旧,国家利益至上、国防观念浓厚、爱国爱家固边依然是社会主流,青年学生对国防和军队尊崇和热爱仍然有浓厚的社会氛围。

  2018年,凭祥市连续15年兵役登记率达100%,高学历兵员征集比例长期位居广西前列。在凭祥市新兵起运仪式上,崇左军分区政委潘雷文现场点赞:“凭祥是名副其实的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