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国之瑰宝

2021-09-27 06:45解放军报·苗盼桃 樊晨

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习近平

秦岭深处,一个神秘工厂里,刺鼻的固体燃剂气味呛得人头晕。对准固体火药,一刀下去,他精准地“切”出0.5毫米的火药薄片。

这是固体燃料整形师徐立平日常工作中的一幕。今年,是徐立平入行的第34年。30多年间,他用手中的刀精雕细刻,赋予火箭精确前行的动力,带来火箭一飞冲天的国之荣耀。

徐立平的工作与航天发射密不可分。每一次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的背后,都有许多像徐立平一样的技术人员默默奉献,不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人们尊称他们为“大国工匠”。

5年前,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1年前,习主席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上海工匠馆内的铜章墙。蒋莎摄

9月10日,上海工匠馆。

一面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铜章墙吸引了前来参观记者的注意。

这面墙由几十个大小不一的铜章组成,铜章上有的刻有工匠姓名,有的刻有工匠精神内容,还有的是空白章。

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饱含着岁月沧桑,带记者重温了那一段段凝聚着工匠精神的中国发展之路。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新中国一步一步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中,回荡着一批批大国工匠的坚实足音。他们用自己的专业与执着一点一点勾勒出中国梦的样子——

国营第331厂。M-11活塞航空发动机的一线生产骨干,汗流浃背不停工,争分夺秒地投入研究和制造,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一点一点摸索前行。

西北戈壁荒漠。开采克拉玛依油田的工人们忘我工作,极寒天气中他们热情如火,没有水喝就抓雪吃,开采难度大就想尽各种办法尝试,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岗位上,哪怕再苦再难也要为新中国的工业提供“血液”。

上海某试飞场。1980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运-10飞机冲上蓝天。这一壮观场景,深深震撼着年轻的工匠胡双钱。他立志要为中国打造自己的大飞机。

20多年后,凭着执着与专注,他如愿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加工任务,以自己的精湛技艺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工匠精神。

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精致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游刃有余”到“目无全牛”……千千万万个中国工匠倾注满腔心血,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际导弹、导航定位卫星、载人航天、太空站建设等一个个宏伟蓝图,一一变成了现实,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大步流星地踏上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具有创新变革意识的工匠才能助推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我觉得这种创新精神是当今工匠精神的灵魂。”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中国航发黎明公司首席技师洪家光对记者说。

5年多,1500多次试验,技校毕业的洪家光攻克了叶片磨削用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封锁,为我国新型战机、大飞机上天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年12月10日,习主席在给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为了确保航天器对接工作顺利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的王曙群,攻克了对接机构对接锁系“刚柔耦合”调整的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

为了减少贵金属在提纯过程中的损耗,贵金属精炼师潘从明发现,通过观察铂族贵金属溶液的颜色就可以判断它的纯度,并以颜色判断法为基础,攻克了三大世界性技术难题,主导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15项,保护了我国稀缺的战略储备资源。

为了承担起国家军工、核电、航空航天产品自由锻造的重任,宝武特冶锻造厂首席操作师杨磊,总结形成了“异形件”“高合金锻件保温锻造”等创新性自由锻造生产工艺技术,并牵头编制“锻造生产工艺技术”规程,改变了我国在锻造操作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一个个劳动者用实际行动丰富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解决了多项“卡脖子”的难题。

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甚至到“领跑”的转变。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全球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全长约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竣工通车、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沉7000多米的蛟龙号完成深潜……

每一项成果的实现,都离不开设计师的智慧和构想,但无论产品设计得多么完美、先进,最终还是要靠一线工匠去实现。科学研究越深入,越考验一线工匠的技术创新能力,越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推动中国昂首阔步地由大向强。

1937年9月26日,西湖之南,钱塘江上,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通车。主持设计这座大桥的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

82年后,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大桥通车这一天设立为“工匠日”。 这是中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节日的城市,旨在尊重工匠、关爱工匠、学习工匠、弘扬工匠精神。

大江南北,各个岗位,“三秦工匠”“齐鲁大工匠”“辽宁工匠”等各省市工匠评选表彰如火如荼进行,以工匠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管延安、周东红、孟剑锋、张东伟、宁允展、顾秋亮……无数平凡的名字,以各种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在人们眼中变得闪亮,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有的被评为教授,有的被尊称为“大师”,成为一线工人的榜样。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文件的印发推行,为工匠全身心投入工作提供了保障,提升了一线岗位对劳动者的吸引力,营造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021年,习主席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这是一个培养、造就工匠的好时代,这是一个呼唤工匠精神的新时代。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向新征程,我们亟待更多劳动者发扬工匠精神,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他们是新时代奔跑的追梦人,也是中国梦的圆梦者。

军营里,工匠精神是练兵备战的关键要素。听声辨故障、射击百发百中……练就绝招绝活、夯实打赢本领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不仅仅局限于一线匠人身上,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职业素质和职业追求。

每一位劳动者都心心在一艺,传承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的时代洪流中,就能打造出中国腾飞的翅膀,把伟大梦想变成辉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