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明年这个时候咱家的羊就有34只了

——宁夏总队吴忠支队助力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2020-09-23 15:25解放军报客户端·王卓 张海通

“干草草呦也是那个金棍棍,感谢咱武警送温暖,扶贫到咱心坎坎,从此不为穷发愁,日子天天像过年……”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阳村武警百亩扶贫示范田区,记者还未靠近,便听到田间地头此起彼伏地唱着嘹亮的花儿。这是受帮扶村民表达内心脱贫喜悦的真实一幕,也是宁夏总队吴忠支队致力帮难解困,倾心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吴忠支队积极响应党中央、习主席号召,充分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和扎实作风,站在为国兴利、为民造福高度,以“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指示为指引,走出了一条“输血与造血并重”“精准与精细齐驱”的创新型帮扶路子。累计投入230余万元帮助6个挂钩帮建扶贫村以产业扶贫为龙头,教育扶贫为重点,党建扶贫为带动,基础建设扶贫为保障,创业帮扶为突破,在黄河之畔谱写了一曲曲“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动人军民鱼水之歌。

“手相牵”拔掉“难解的穷根”

“8+9=1,17+17=34,爷爷,明年这个时候咱家的‘羊’就有34只了。”同富村挂钩帮扶户白金保6岁的小孙子掰着手指将几个月前吴忠支队送来的8只母羊和刚产下的9只小羊数了一遍又一遍,还为明年的养殖做起了计划,活像个“小大人”。

“感谢咱武警官兵,要不是有他们,咱家的日子真不知该咋过了”,看着小小的羊圈即将“满员”,白金保的心里满是感激。

今年初,吴忠支队党委在走村入户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发现,村民白金保双腿截肢,妻子右手截肢,二女儿脑瘫卧床,一家人的生活用家徒四壁都不足以形容,仅靠养殖几只山羊勉强度日,想要扩大养殖却又没有本金,只能望“羊”兴叹。

得知白金保想扩大养殖的想法后,他们立即决定进行帮扶。可具体买啥羊好,白金保说不出,其他养殖户也众说不一。有的说:“湖羊好,产羔率高,羊羔皮号称软黄金,值钱的哩!”还有的说:“小尾寒羊好,北方养的多,肉能吃,市场接受率高”……

为此,支队专门协调市农牧局,在相关业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市场调研,最终选择个体大、长势快、繁殖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杜湖杂交羊作为购买对象。

得知部队买羊是为了支持地方百姓脱贫致富时,羊场老板二话不说,以市场最低价优惠出售:“部队倾心帮扶贫困百姓,咱也要出一把力,省下来的就是农民挣下的!”

“如今部队送来的‘扶贫羊’已经实现价值翻倍,预计年底将为每户带来最少6000元的经济增收,但部队为咱做的实事还不止如此。”同富村支书白永德感慨颇深。

在红阳村以北2公里处有一处曾被村民叫做“毛头地”的荒滩,由于土地碱性大,种粮食成活率低,久而久之被村民们放弃种植,成了一块“被人遗忘的土地”。

但如今,200亩荒滩被改造成了牛羊饲料种植示范区,“感谢吴忠支队帮我们变废为宝,在荒滩上‘捡’了一个聚宝盆。”驻村干部马少兴有感而发。

原来,在年初对村整体脱贫现状的评估中,该支队发现,缺乏产业支撑是红阳村在脱贫攻坚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拔掉‘穷根’,找到‘富业’是改变村贫困面貌的关键一招。”

为了发挥带动效益,吴忠支队决定以每亩补贴300元的形式吸引村民对荒地进行开垦种植,并多方走访农牧专家选定了耐碱耐旱的玉米作为经济作物。

受到感召的村民在200亩的土地上进行了“拓荒”,眼瞅着黄碱地里长出了绿葱葱的幼苗,每茬作物成熟时来村收货络绎不绝的卡车,村民们喜不自胜。

“现在玉米成熟在即,预计每亩可带来经济增收1800元左右。”三十户“开荒户”之一的马老当场与记者算起了“经济账”,眼中流露而出的是满满的“脱贫信心”。

不仅如此,吴忠支队还通过补贴草饲料、帮助搭建牛羊圈、划拨育种专用金、主动联姻地方龙头企业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等实际举措,为张家树、菊花台等村发展文冠果种植产业,扩建种养殖棚户,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实惠,让产业扶贫的龙头效应愈加凸显。

前些天,沙草墩村的黄花菜迎来了采摘季,来自红寺堡中队的官兵以“采摘员”的身份加入了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将一朵朵“金花花”放进了村民们的“致富袋”。

“黄花黄花赛黄金哩,脱贫路上好助力。有咱武警心相倾哩,决战攻坚有信心……”微风拂过,满田的黄花摇曳万千,一道道迷彩身影在田间若隐若现,幸福的歌声回荡心田。

“情相融”托起“明天的太阳”

几天前,当接过吴忠支队送来的助学金时,18岁的回族少女马金花再也抑制不住热泪。

作为家中的小女儿,虽然马金花考上了宁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但由于家境困难,面对高昂的学费,看着红彤彤的录取通知书,这名“金榜题名”的优等生却没有半点喜悦。

“指导员,你看部队能不能帮帮这个孩子,帮她圆了大学梦。”沙草墩村村支书王永明第一时间拨通了挂钩单位红寺堡中队指导员的电话。

得知这一情况后,吴忠支队立即决定对在挂钩帮扶村的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而这一次受到资助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14人。

“群众所盼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教育扶贫不仅要托起‘明天的太阳’,更要让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检验脱贫成效的标准。”与贫困大学生的座谈会上,支队副政委雷鸣语说道。

在吴忠支队帮助下托起的还有一个“足球梦”。

这些天,就读于红阳村小学五年级的马东兴每天最期盼的就是下午放学后能穿上校足球队队服、专业球鞋,畅快地踢上一场球。

可这个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儿在两个月前还遥不可及。

以前,因为学校财力不足,虽然有足球场,但缺少文体用品,足球个个都像宝贝,学生们舍不得踢。加上不少人家庭贫困,别说专业的球鞋,就连上学穿的鞋还是家里自制的。

可马东兴喜欢踢球,不舍得踢学校的球,他就约上伙伴用废胶皮扎成球形,塞满报纸,在荒滩上踢。

有时候自家做的布鞋不跟脚,踢一场球下来,自己却摔了不少跟头,身上擦伤多处,但他说:“不疼,有球踢就不疼。”

孩子简单的愿望看在大人眼中却格外心疼。为了圆他们的“足球梦”,让“荒滩上的足球小子”不再因为缺少装备而受伤,吴忠支队为他们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

六一那天,当小学生们在操场列队时,年幼的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天他们将梦想成真。

很快,一辆印有“圆梦助学”字样的军车驶进了学校,并从上卸下了孩子们心仪已久的足球、球鞋和队服,并将这些全部捐给了学校。带队而来的吴忠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马金龙鼓励他们,“愿你们梦想成真,未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捐赠仪式结束后,一名小学生牵住马主任的手,充满感激地说道,“叔叔,我把我的红领巾送给你,谢谢你们帮我们梦想成真。”

此情此景让红阳村小学校长谭万军不禁动容,“文明之师点亮梦想,这是鱼水深情的最好体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课堂内,在足球场,在上学的路上,莘莘学子纵情歌唱,歌唱着美丽的新生活,歌唱着军民同心的不了情。

“爱相伴”共筑“美好的家园”

这几天,沙草墩村村民发现了一件新鲜事:不知何时村里的主干道安上了路灯,走夜路再也不怕黑了。

以往天一黑就回家的习惯已被明亮的路灯改变。趁着夏天的尾巴,不少村民在村头巷口三五成群地拉起了家常,孩子们晚间也有了游玩的好去处。“这多亏了武警官兵,真是雪中送炭啊”,村民高世科一说起吴忠支队为该村捐赠路灯就频竖大拇指。

受经济发展制约,红寺堡区沙草墩村虽是远近闻名的大村,但也仅在村部周围有几盏泛黄的路灯。

不久前,在该支队与沙草墩村开展共建活动后,临近傍晚准备撤收返营时,一段村民间无意的对话却让带队干部张海通心绪难平,“村里小道多,路况复杂,没有路灯,走夜路不光让人心里发麻,也不安全。”

返回支队后,他将此作为一条亟需解决的帮扶问题向支队党委作了汇报。很快11.9万元专款拨付到位,31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村主干道,村小学周围主要路口也亮起4盏路灯。

抹黑走夜路在沙草墩村成为历史,军民文化大舞台也唱响了脱贫秦腔。

自打军民文化大舞台落成以来,这片百余平米的场地,就成了村民休闲娱乐、陶冶身心的好去处。

每隔一段时间,吴忠支队的宣传车还会在大舞台搭设荧幕,为村民播放电影。遇到“八一”“十一”和春节等节日,与村子挂钩的吴忠支队红寺堡中队官兵,还会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登台亮相,与村民共享文化大餐。

可秦腔,仍是移民自西海固的村民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每到农闲时节,不管有没有人组织,许多村民都会在军民文化大舞台上,吼上几嗓子地道的秦腔。

71岁的柳彦科老人,是村里唱秦腔叫得上号的“好嗓子”,也是军民文化大舞台上的“草根明星”。提起大舞台,老人高兴地说:“我从小就好这口,自打子弟兵给咱建了这个大舞台,只要有时间,我就要和我的老伙计们来过把瘾!”

精神头来了,干起活自然更有劲了。村支书王永明告诉记者,去年沙草墩村靠着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达到9746元,远超地方划定的4100元贫困线。

不仅是沙草墩村,在同心县张家树村,1300平方米的军民文化广场也已修建完毕,夏天唱曲、冬天看戏的群众性文化舞台效用逐日凸显。

而在盐池县石山子村,台球桌、电子琴、点歌机、民族乐器等器材等73件(套)文化设施均已精准“落户”。

走在黄河渠水没过的农田,看着黄花菜地耕作不息的村民们,沙草墩村秦腔好手杨永红心中感慨万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咱们的日子天天像过年。”

田间地头、养殖棚区、逐梦路上,一首相同的歌唱出相同的情调:“幸福就像花儿一样,好心情镀满七彩阳光,甜甜的笑从心底到脸上,一瓣一瓣喷射着芬芳……”在黄河之滨、罗山之巅、豫海之畔,秋菊花田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