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死阻击:疫散花开,因为有你

——中部战区总医院党员突击队“抗疫”记事

2020-09-11 09:13解放军报客户端·朱伯燕

9月8日,坐标武汉。

邬明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荣誉证书”。红色底纹烫金描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几个大字熠熠闪光。

同一时刻,屈磊也收到了“迟来的”证书。此刻,他正跟随扶贫医疗队行走在郧西。

……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庚子年春节,新冠病毒突袭武汉大地。

身处“暴风眼”的军队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一开始就投入了战斗。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生死阻击中,2200多名医护人员自发组成“党员突击队”。

在灾难和困难面前,一个党员突击队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他们不分年龄、不分职务,他们坚守一个共同的信念:救人。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白衣勇士背水一战。

跨越冬与春,经历死与生,人间天使力挽狂澜。

历经疫情的洗礼,医院门诊大楼前的石刻铭文愈发醒目: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抗“疫”一线,就是我们坚守的阵地

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阻击战。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起,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急剧增加,最高时一天达500人。

农历小年夜,正在休假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接到了一个电话:“武汉不明原因感染的肺炎疫情严重,你带队,去支援肺科医院紧急扩建一个ICU。” 电话那头传来医院卫勤部部长何君焦急的声音。军令如山,邬明迅速买好了回程的火车票,奔赴一线。

1月21日,一封《战“疫”动员令》从高铁上发出。护士长陈燕看到后,以秒速报名参加抗“疫”。从报名到打理好出行被装,她仅用了15分钟。这短暂的时间凝聚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老兵的勇敢、责任与担当。

看到每间病房、每张病床已处于随时收治状态,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王琼书终于松了口气。连续三天紧锣密鼓地布置,他高标准完成了病区“三区三通道”的改造。

……

武汉的夜,寂静无声,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党员是冲在最前面的引领者。

标杆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感染科护士王艳,延迟婚期,穿上防护服返回战位;休假在家的医护人员舒纯、王欢辗转2000多公里“逆行”返岗;还在哺乳期的护士卞迪和王欢欢,把孩子托付给家人,直奔一线。

眼睛布满血丝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着请战书上的“红手印”。

在 “病毒人传人”的警告发出之前,感染科主任江晓静已经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坐等”从来都不是江晓静的风格。这位主攻病毒学的留洋博士,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科研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

“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江晓静决定做那束光。

疫情下的武汉霜寒刺骨。抗击疫情初期,科里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病情很不稳定,江晓静主任一直放心不下。护士长周勤发现,凌晨4点,江晓静换上防护服,独自一人来到重症监护室查看……

一束光,汇聚更多束光,驱散黑暗,迎接光明——

很快,江晓静牵头的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出台,那是中部战区总医院前期的救治依据。

1月24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来了,这里面有江晓静的同学、战友。他们的到来,给大批患者带来了希望。

紧接着,支援医院的物资车辆来了,绵延不断,那是最振奋人心的。

一束光或许微不足道,但当一束光汇聚另一束光,一束光便成为一团光,驱散黑暗、照亮前路。

世上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一线,我们听到了太多坚守“战位”的故事。

大年初三上午8点半,妇产科副主任陈滢正在陪家人吃饭。手机上弹出一条消息:“一名孕妇在感染病区需要会诊……”没有片刻犹豫,她立即起身,准备奔赴感染区。4岁半的女儿追到门口,嚷嚷着:“妈妈不要出去,外面有病毒”。陈滢告诉女儿,妈妈就是出门打败那些怪兽的。

实验室病毒肆虐,感染风险极高。技师董玉梅一次次深入实验室,对临床重症患者进行样本采集和检测,为治疗提供了详细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护人员陈骊红着眼眶,给同在战位的爱人转发了微视频《我是武汉》。“樱花已绽放,让我们干了这碗热干面。一起战,一起赢!”此刻,她的家人分散在4个地方:孩子在随州,公婆在武汉居家隔离,爱人也战斗在抗疫一线。

“我相信,咱们共举薪火,就一定能把这座英雄的城市重新点亮”。这句歌词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我们的样子,就是军医该有的样子

入夜,“宅家”的人们已经进入梦乡,而医护人员还在和病魔“赛跑”。

1月21日当晚, 中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明和护士长刘孟丽,带领38名医护人员,火线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

肺科医院的形势不容乐观,被感染的风险无处不在。就在前几天,肺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长确诊了新冠肺炎。

60多天来,护士长刘孟丽和战友,一直坚守在这家传染病专科医院,没有回过一次家。

配合医生实施插管,做器官开放性手术,帮患者吸痰……53岁的刘孟丽总是冲在前面。

“俯卧位通气”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的有效手段。一次紧急情况,瘦削单薄的刘孟丽,咬着牙帮助一位近100公斤重的患者翻身扣背……

在经历过的“生死救援”中,让邬明最揪心的就是那一次——他刚走进病房,一名新收治患者的心跳呼吸,就要停止了。他来不及戴正压头套,为患者按压心脏,插管上呼吸机……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共产党员、军医,无论哪个身份,在这危急时刻,我们都没理由退半步。”邬明的话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医护人员。

大年初一,医院派出第二支医疗队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方庆来不及多看一眼尚在襁褓的女儿,打起背包就出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军医,职责和使命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方庆清楚地记得,病人最多的时候整个病区都住满了,许多氧气瓶都是医护人员一罐一罐往上搬。一只氧气罐装满有200多斤重,有的护士个头跟氧气罐差不多高,她们穿着笨重的防护服,只能一点点推着氧气罐往前滚。

“以生命践行使命”。他们不畏艰险、周到细致,展现了军医应有的样子,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信任,还来自源源不断的鼓励。尽管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但患者感受到了他们的积极和乐观:“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抗击疫情,我们必胜。”

“如果你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那是因为你离患者还不够近”。那些天,感染二科主任张勇和同事们记住了老专家靳桂明的一句话:“我们的初心就是救人,我们要和患者一起挺住。”

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女军医靳桂明,懂得守望生命的深刻含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更加知道军医肩上的分量有多重。

许多刚到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年轻人,是通过院史馆里的一张老照片认识这位女军医的。

那张照片,是五位军医和一名负伤士兵的合影。靳桂明记得,那是刚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名小战士,血肉模糊,却紧握钢枪。

靳桂明至今忘不了前线将士叫响的那句口号:“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以生命挽救生命。”如今,已退休6年多的老专家靳桂明,重回“战场”,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年轻同事。

看着仍奋战在一线的她, 年轻的医护人员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分量有多重。

不论是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还是其他科室,党员突击队里的每一名队员,都攒着劲,站好自己这班岗,将抗“疫”一线变成坚守初心的阵地。

“共产党员”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拯救一个生命有多伟大?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没法一一列举这2200多名医护人员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午夜时分的中部战区总医院,灯火通明,忙碌依旧。

疫情过后,我们依然很难看到缓慢的脚步,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个速度。

在最艰难的抗“疫”日子里,医护人员早已经忘记了昼和夜,只想着怎样从病魔手中抢回生命和希望。“早一分钟诊治,患者就多一份生机。”

住院患者清零以后,医护人员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江晓静主任有点不适应:“以前,我每天奔波在各个病区,脚步已经停不下来了。”

追随着医护人员的身影,快速脚步的背后是一颗柔软而坚定的心。“一开始是人等床。” 看着走廊上挤满的病人,江晓静差点哭了,她急切地请求院领导再增加几个病区。

4月8日,天气晴朗,武汉“解封”了。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屈磊,在病房走廊外的窗口远眺,窗外绿意盎然,远处环桥上的车辆接连驶过,阳光渐渐变得温柔。

屈磊所在的病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历经劫难之后,屈磊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4月11日,护士长陈燕送走最后一名病人,带领护理团队安全走出“红区”。中部战区总医院发热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新冠肺炎专区累计收治患者831人。这是全体医护人员交出的一份答卷。

“暴风眼”中危机四伏,面对险情,面对未知的传染病毒,他们不害怕吗?这些天,记者一直在追寻他们的脚步,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选择做一名医生,就必须向前,心里装的是人,就不会害怕了。” 感染ICU黎笔熙副主任若有所思地说道。

有人问靳桂明:“这一次,你本用不着再冒险,为何选择再上抗疫战场?”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毫不犹豫地顶上,不折不扣地做好。”靳桂明质朴地回答直击人心。

在新冠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队员们不忘初心,怀揣赤子之心,奋笔写下“使命”二字。

灾难过后是更加向上的力量。后疫情时期,医院又迎来呼吸系统非新冠病人的高峰时期,接下来的“第二抗疫”任务同样艰巨。

“打起精神站起来,拍拍尘土再上路!” 面对新的“战场”,呼吸内科主任胡振红带领全科人员,整装待发。

尾声:“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关乎“生与死”。

医护人员吴娟娟说:“每回忆一次,都会伤心一次。”

记者感受到了疫情初期江晓静主任的压力和彷徨——

“我已经全力以赴了,但是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见了感染ICU黎笔熙副主任的坚守与付出——

“连续工作十二个小时,护目镜起雾了,等凝结的水珠留下来形成狭小的可视区,再继续作业”;

听出了医护人员胡丽花语气里的急切和焦灼——

“我是医务人员,我要回武汉。”

经历过这一场疫情,每个人都好像完成了生命的洗礼。

疫情过后,邬明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泡泡爸爸”,“每一次的义无反顾,都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以后我要更多的陪伴家人。”

陈燕说:我更加热爱生活了,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你怎会知道岁月静好里有他们的负重前行。

如果没有这场洗涤人心的疫情,

你怎会知道军人付出大于军人优先。

92天,中部战区总医院书写了艰苦卓绝的历史一幕;2000多个小时,勇敢的党员突击队队员们创造了永志不忘的惊世壮举。

山河犹在,幸好有你。

往后余生,皆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