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井冈山上,一条永不过时的红军标语

2020-01-21 16:18中国军网·马嘉隆

“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

1973年的一天,井冈山行洲村一栋老屋,时光吹落了外墙上覆盖的泥土,这句标语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也将我们带回那段军民携手共渡难关的峥嵘岁月。

红军初上井冈山时,这个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井冈山地区山高林密,便于开展游击运动,可同时,贫瘠的自然资源也让这里的乡亲们世代未曾摆脱困苦的命运,土豪劣绅的压迫更是让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在红军的帮助下,劳苦大众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前所未有的军民鱼水佳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写下序章。

不过,打土豪分田地,只是革命的第一步。为了实现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的目标,还有许许多多的“下篇文章”要做,带着乡亲们一起劳动致富,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1928年夏,毛泽东率红四军三十一团部分指战员先后三次深入永新县塘边村进行土地调查,开展革命斗争。据徐正芝在《忆塘边的革命斗争》一文中回忆,“那个时候,毛司令(即毛泽东同志。徐正芝原文中的表述)带领贺子珍、贺敏学和红军司令部的同志曾在泉水窝帮助我们割禾。以后又在塘边村前的田垄里,帮助孤寡老人和劳力缺少的群众割禾。毛司令边割禾边向群众了解情况,问群众生活过得怎样。”

官兵一致,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我们从井冈山时期就已留在血脉深处的优良传统。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相结合,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条《尚书》中的治国理政训辞,得以升华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

在无数老区人民不计牺牲的鼎力支持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终获成功。老区不富,寝食难安。让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成为共产党人心中最深沉的渴望。

2017年2月,井冈山正式宣布脱贫“摘帽”,在脱贫致富的新战场上,井冈山再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革命前辈流血牺牲,就是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红军后代,助力群众奔小康更是责无旁贷!”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当然少不了子弟兵的身影。多年来,井冈山市人武部协调驻军部队在井冈山落实了77个援建项目、筹措资金9700多万元,为群众脱贫注入了强大支撑力量。其中,人武部定点帮扶中村,大力实施助学、扶贫、送医、绿化“四项工程”,带头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如今,走进中村,总能看到村民门口贴着类似这样的对联:“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在子弟兵的帮助下,村民们搬出了深山沟里世代居住的低矮土坯房,住进由该地人武部援建的三层小洋楼,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住房之变,只是红土地上“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从大别山区到太行腹地,从连绵沂蒙到逶迤五岭,从晋冀鲁豫到闽浙湘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子弟兵和人民群众并肩战斗,一个个老区苏区屡获佳绩,胜利在望。

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交响乐”响彻中华大地,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也找到了新的传人。

四川南部的深山中,有一所名字很“特殊”的小学——“金刚钻”红军小学。校门口,写着三句血性十足的战斗口号:“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三个没有”,是第77集团军某红军旅历代传承的精神火炬。该旅的前身为红28军,因在抗日战争中作战英勇,被授予“金刚钻”称号。“金刚钻”红军小学挂牌,不仅让这所大山深处的贫困小学教学设施焕然一新,也让这句战火中诞生的战斗口号,成为孩子们的“座右铭”。

山里的孩子,生活不易,求学不易。孩子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有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10岁时连酸奶都没有见过,有的孩子住在学校对面的山上,每天去上学,都要下到山底,再爬上山顶,崎岖的山路一走就要两个小时。

山里面,不通公交,不通快递,不通自来水,孩子们迫切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三个没有”的口号,仿佛承载着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与梦想,正是他们的心里话。

同时,孩子们的坚强与乐观,也给官兵们带去满满的正能量,让他们上了堂最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小到生活消费上的节俭,大到艰苦环境下的忍耐,官兵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自己每天练兵备战,是为谁练兵、为谁备战?官兵们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这个问号,在和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接触沟通的过程中被慢慢拉直。而在写给官兵的信中,孩子们用一行行稚嫩的字迹,吐露着他们对解放军的羡慕和敬佩:“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保家卫国,帮助更多的人。”

“红军创造奇迹,我们创造未来。”这是“金刚钻”红军小学的校训,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军民携手,打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仗,告慰先烈,更是为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