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引诗情到碧霄

——杨子才的诗词追求与创作

2020-07-04 08:40解放军报·杨洪立

数日前,杨子才同志打来电话,说他新写了一部书稿,名曰《诗海觅珠集》,并作了简单介绍。而后,他即派人专程送来作品。

子才同志已行年九十,但他于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并且拿出如此厚重的文稿,着实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令人感佩。

子才同志是军中老报人,毕生献身于军队新闻事业;同时,他亦是作家,尤以诗词、杂文著称,且著述颇丰,说著作等身亦不为过。他出版的杂文结集就有:《杨子才杂文选》《萤窗琐记》和多部“萤窗集”等;在诗词方面,他著有《萤窗咏史诗》和《散曲学步甲乙丙稿》两部书稿,皆可谓当今古诗词园地的璀璨之花;同时,他更花费大量时间,付出极大心力对古今诗词进行了浩繁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注释,先后编注书稿十三种之多,总字数达450万言之巨。每部书稿皆洋洋大观,不仅史料丰富,而且遴选精当,注释严谨,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老身犹书卷里,不眠人在漏声中。”他凭一己之力,携病弱之躯,克万千之难,完成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

《诗海觅珠集》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前贤今人作品评介;二是四言咏史诗;三是零星诗词曲汇存。捧读之,诗意满眼,妙论迭出,令人耳目一新。我觉得,这三辑内容不同,更各具特色。概言之,评介部分,评说精当,别具慧眼;咏史部分,遵从史实,别出机杼;诗词曲汇存部分,真情实感,别有深意。

前贤今人作品评介部分总共37篇,被评介者皆为中国诗词巅峰的代表人物。每篇内容均由其传世佳作谈起,进而析解诗歌创作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在《毛泽东诗论初探》一文中,子才着重探讨了毛泽东对新旧诗词的看法。毛泽东一方面承认:“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明确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子才由此吟咏道:“旧体诗词流源长,聚集民族好风尚。兴观群怨敦厚魂,哀而不伤歌沧海。”

那么,如何让新诗在旧体诗词的基础上发展?子才提出三点意见:一为突破五七格局。不必局限于古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格律拘束之中,可以像戏剧唱词、流行歌词那样,写十言十一言不等或长短交错句式。吟者朗朗上口,听者声声入耳。“旧体诗词要改造,莫以古奥为高超。下里巴人楚歌调,俚语入律方妖娆。”二为借鉴元人散曲。子才认为,旧体诗词至元曲可谓达到了顶峰,造成了诗、词、曲三峰并峙的局面。可惜这种发展趋势被明七子(前七子如李梦阳等、后七子如王世贞等)所阻断。现在有必要继承发扬。尤其是元散曲,形式上长短不一,比较灵活,内容上接近生活,通俗易懂,对新诗发展极有借鉴意义。三为向民歌学习。古体诗词就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民歌也一直在民间流传不断,今天新诗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歌这一丰厚的源泉。子才对毛泽东诗论的探求深得要髓,提出的见解亦精当入理,我深表赞同。

在《李白诗浅析》一文中,子才没有就某首或某几首诗歌做出赏析点评,而是从总体上分析了李白诗歌创作上的六个特点。其一为学习前人与超越前人。李白一方面对前辈大诗人很是崇敬,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自成一格,努力超越。“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果然“有立”“获麟”,终成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其二为单一题材与广为开拓。李白虽然仕途不顺、人生多舛,但并没有将写作局限于个人处境与愁怨,而是将视野广大为万里山河、民生民瘼,所以才大气磅礴,流韵深远。其三为真实与夸张。李白注重写实,抒发真情实感,但又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夸张的语言状物写人,使其诗作更有艺术魅力。其四为沉雄与飘逸。李白之诗,视极万里、目接八荒,有一种沉雄之势,又时空跳跃、意象灵动、有飘逸之美。“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沉雄与飘逸相融于一体,亦成为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其五为文采斑斓与不伤于浓艳。在这方面是许多文人墨客处理不好的一个难题,而李白则把握得甚好。他写自然景观时,能做到红黄橙绿青蓝紫七色和谐;写人写物时,能做到俏丽适度、浓淡相间,实在难得。其六为句句精湛与不事雕琢。李白之诗,既注重“务去陈言,多出新意”(《珊瑚钩诗话》),又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亦是李诗天然与纯真的风韵,彰显了“诗仙”的艺术风范。对此,子才都有充分阐述和独到的解读。

此外,子才谈苏轼的词作技巧《天风海雨动地来》,谈辛弃疾的词作技巧《幽隐曲折抒壮怀》,谈李贺的诗歌写作技巧《石破天惊逗秋雨》,谈李商隐的诗歌表现技巧《梦笔深藏五色毫》,乃至谈陆游、元好问、吴敬梓、王夫之、龚自珍、曹雪芹、袁枚、王国维等,皆探骊得珠,别具慧眼,让人深受启迪。这里就不一一引述,请读者自己捧读悟解。

四言咏史诗部分共收作者诗作264首。这些诗吟咏的重点在先秦两汉,其中先秦部分109首,两汉66首,三国魏晋南北朝85首,唐以后仅4首。所吟咏人物,从炎帝、黄帝开始,到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过贡献的各方面杰出人物。说子才的吟咏遵从史实,是指他所据的都是史上已有定论的记载,不掩饰,不夸饰,不颠覆,不戏说。而且,能够尽量抓住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和基本特征予以概括和描述。如黄帝的“以土为德,耕牧为本。教民蚕桑,以得饱暖”;炎帝的“教民群居,为寻甘泉。尝遍百草,治病救人”;夏禹的“继鲧治水,十有三年。凿山三百,导水三千”;周文王的“事老以敬,尊贤以礼。待少以慈,鳏寡有依”;孔子的“商订历史,而注六经。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孟子的“宗王贱霸,民贵君轻”“浩然正气,养志存真”……

可以看出,这些概括和状写都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和本质,将他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并引起读者共鸣。说到别出机杼,有两点意思。一为采用四言形式。四言诗是我国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直到西汉还占据着重要位置。《诗经》中的大部分诗作就属于四言体。四言体享有“古雅玄妙”之誉。从东汉开始才逐渐被五言及其他体式所取代,此后渐渐退居次要位置,今天更罕少被人运用。子才运用这一诗体,恐怕不仅是为了古雅,应该更是为了简明质朴、意蕴深远,更易于表达历史人物。这也更彰显了子才的史学功底和文字功力。二为在写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时,能够重点写出其对今天有借鉴意义的史绩与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施政还是处世做人,都有现实的启示与教益。在吟咏反面人物时,寥寥数语即点出其污点恶迹,一语破的,让人警醒惕励。

零星诗词曲汇存共84首。这一部分虽显芜杂,倒也妙趣横生。有游历之咏,有怀古之思,有感今之赋,有赠人之作等。同样是真情实感,亦别具深意。比如,他的《忆故乡》组词,他对辽沈战役胜利65周年的吟唱,他在诸多景点的思绪,若无像他那样丰富的阅历和非凡的才情是难以写出的。还有相当部分是他对战友、文友所出文集、所发作品的品读与推介,也是以诗词的形式热情加以点评,充满了激赏同好的殷殷之情,表露了奖掖后学的拳拳之心,同样让人感动与感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去创造新时代诗词新的高峰。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应该有充足的认识。因为,诗词歌赋不仅是文人、诗人的事,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我们的人生不仅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生活中如果没有“诗和远方”,那将是何等的荒芜与凄凉!相信子才的鸿篇大作会在提高我们的诗词修养、涵养心中诗意上给予有益的帮助。

最后,让我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两句诗为本文作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