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报道|搏击蓝天 飞出制胜新航迹

2020-11-17 19:25军事报道·吴俊莲 周广跃等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前沿性主战兵种,是现代陆战场的重要机动突击力量,同时也是抢险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直升机飞行员张尚年所在部队紧急出动,奔赴灾区救援。

2013年5月22日,习主席视察张尚年所在部队时,得知他在地震发生后中断婚礼奔赴抗震一线,叮嘱他抓紧把婚礼办了。

7年来,张尚年将统帅的关怀化为动力,嘱托记在心间,苦练精飞,搏击蓝天,留下了新的航迹。

记者 吴俊莲

随着指挥员张尚年起飞口令的下达,身后的直升机编队已经起飞。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飞行训练采用的是多机型混编的训练模式,架次与架次之间的起飞时间间隔不足10秒钟。

像这样的高密度多机型混编的飞行训练,不仅考验着飞行员多机协同的技战术水平,同时也对指挥员的应急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塔台指挥员张尚年和各席位密切配合,借助信息指挥系统,在实时掌握战机飞行动态、参数的同时,将一条条调整指令发送给空中飞行员。

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如今运筹帷幄的飞行指挥员,实现这种转型绝非一日之功。13年的飞行生涯中,张尚年安全飞行1800小时,用一次次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践行着初心使命。

军人既为战而生,就必须向战而行。2013年4月20日, 四川芦山突发7.0级地震,道路损毁瘫痪,地面救援无法进入。张尚年所在陆航旅紧急出动,奔赴灾区。当时,正在举行婚礼的张尚年,得知消息后顾不上多想,开着婚车就往单位赶。

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 张尚年

我们军人这个职责使命肯定是第一位的。国家赋予部队、赋予我们这项任务去救援。我真的觉得我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婚礼毕竟可以补办,但是救灾我们讲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习主席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22日下午,他来到参加救援的陆航旅视察。当得知张尚年在地震发生后中断婚礼,赶回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因工作忙婚礼尚未举办,习主席叮嘱他要抓紧把婚礼办了。

关爱、激励、重托。张尚年把感动化作动力,以“箭在弦上,只争朝夕”的姿态投入到实战化训练中。同年7月,刚刚结婚不久的他得知某机型加改装后要高原试飞,便主动请缨,和战友一头扎进海拔4500米的高原深处。

为验证新战机在极限高度的飞行数据,任务当天,张尚年和战友驾驶战鹰不断爬升。在强烈气流中,机身猛烈摇晃,张尚年全力稳住机身,继续向上攀升。

海拔6500米,是试飞员飞出的最高高度,也是专家组给出的理论升限。但张尚年和战友同样清楚,只要他们每飞升一米,战鹰就能飞越高的海拔障碍,也能多一条航路,多一分胜算。最终,张尚年和战友驾驶战鹰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飞出了新高度,也创下了这个机型高海拔飞行的多项纪录。

从运输直升机改装武装直升机,除了操作难、战术难,更难的是整建制改装。在张尚年的带动下,全连官兵拧成一股绳,训练进度大幅提升。终于,在去年年底,张尚年驾驶长机,带领全连官兵迎风起航,高标准完成一系列战术动作,实现整建制改装首飞开门红。

【短评】

把使命责任扛在肩上

升空能作战,落地能指挥。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运筹帷幄的飞行指挥员,从运输直升机“金牌教员”到武装直升机的飞行骨干。13年的飞行生涯中,张尚年安全飞行1800小时,用一次次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践行着初心使命。

当一名军人把自己的使命责任与强军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信念就会转化为不竭力量,忠诚就会化为坚定行动。七年来,张尚年将习主席的关怀转化为“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责任,以“箭在弦上,只争朝夕”的姿态投入到实战化训练中,积极参与高原驻训、实兵演习、边防巡逻等一次次任务,年年上高原打实弹、练夜战,不断提高自身的飞行技能。

从试验飞行到常态化驻训,再到多兵种联演联训。张尚年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了这个陆航部队飞行员以练兵备战为牵引,向“打仗型”飞行人才转变的思路,一大批像张尚年一样“懂飞行,能打仗”的陆航飞行员走上强军舞台。他们将蓝天当做战场,把机舱当做战位,飞别人不想飞的地形,飞别人不愿飞的气象,飞别人不敢飞的航线,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飞行技能、锤炼空战本领。

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未来战场。随着陆航部队从支援保障到主战主用,从区域防卫向全域作战。这个陆航部队始终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责任,强力推动新型作战力量高原能力建设,探索形成了高寒山地条件下多种打法战法,逐步实现陆军航空兵高原环境下多机种训练实战化、常态化。

(记者:吴俊莲 周广跃 张瑶 袁勇 王法福 赵云桥 李星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