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Bilingual|中美南海同军演: 有意为之的"不期而遇"

2020-07-12 15:47中国军网微信·李玮等

近日,美国派遣尼米兹号、里根号航母

闯入中国南海进行了“双航母演习”

(Dual Aircraft Carrier Exercises)

美国海军发推文表示: 

“此次演习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

“为了支持印太地区的自由和开放”

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的指挥官乔治·威科夫少将

在媒体采访中还明确声称:

“并不针对中国海军的演习”

事实上

美国国防部早在7月2日

即中国在西沙群岛海域开始军事训练的第二天

就发表声明对中国的南海军事活动“深为关切”

4日便爆出美国双航母开赴南海进行演习的消息

这其中有几分“巧合”?又有几分“刻意”?

无需多言,群众一目了然!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在7月6日例行记者会上评论的那样:

“美国蓄意派重兵在南海有关海域进行

大规模军演,炫耀武力,完全是别有用心

“It is completely out of ulterior motives that the US flexes its muscles by purposely sending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to the relevant waters for large-scale exercises.”

为中国而来,是炫耀更是挑衅

相比美国军方对自身目的的遮遮掩掩

美国媒体的报道显得更为“坦诚” 

7月4日,《纽约时报》刊文:

“美国派两艘航母赴南海,

尽管中国军舰就在附近,”

文章开篇指出:

“美国部署一艘航母是发出要抵制对手的信号

 一次出动两艘航母则是武力展示”

此外,里根号发言人布罗菲中校

(Lt. Cmdr. Sean Brophy)表示:

“这是美国2014年以来首次,

也是2001年以来第二次

同时派遣两艘航母在南海演习”

更有甚者

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c situation probing

initiative, 即SCSPI )提供的信息显示

7月8日上午9时许

美国海军一架EP-3E型电子侦察机

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时接近中国近海空域

距离广东沿岸仅约50海里。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的7月8日美军侦察机飞行路线图

更有意思的是

对于美舰来南海进行的每次军事活动

美国媒体都会极力渲染

恨不得弄得人尽皆知

然而,“贼喊捉贼”的声调拔得再高

也改变不了其不义行径的贼头贼脑

《外交学者》网站对此刊文评价:

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往往

“曝光过度(over-exposed)”

“聚焦过度(over-focused)”

当前,

美国疫情失控、暴乱四起、经济动荡,

当政者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无力解决“内忧”的美国

只好靠渲染“外患”来转移民众视线

同时借媒体炒作来炫耀武力

一方面是想提醒中国

美国在亚太地区依旧没有缺位

同时也告诉盟友

美国的亚太霸权仍然不容撼动

为盟友而来,是援手更是黑手

《华尔街日报》对美国此次南海行动的报道

援引海军少将乔治·威科夫的话指出:

这次演习“目的是向我们的伙伴和盟国

明确表示我们致力于区域安全与稳定”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一位专家

则更为直白地解释道:

“中国过去几个月在各种问题上的全面推进

让(美国的)许多盟友深感焦虑,其中包括

与印度的边境问题、台湾问题、

以及在东海和南海等海域的争端。

这些盟友想要知道美国是否还能为其撑腰。”

因此,为了保持自身“救世主”的形象

美国不惜拖着“病驱”赶赴亚太

为自己撑场子,为亚太盟友打气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谁又能保证美国此行没有敲打盟友、

震慑盟友“切莫倒戈”的弦外之音?

要知道,

美国对于“不听话”的盟友从不手软  

7月初,印度刚与俄罗斯签订军售大单

美国随即发出制裁警告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美国对亚太盟友伪善的“援手”

也恰是蓄意挑拨地区国家关系的幕后黑手

前不久的中印边境冲突

中国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妥善解决问题

美国蓬佩奥却扬言可将美国在欧洲的裁军转至亚太; 

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积极努力

美国众议院却通过所谓“台北法案”

叫嚣将帮助台湾加入国际组织; 

怂恿越南利用黄岩岛试探中国

更是美国挑拨南海问题的惯用伎俩。 

面对美国有意将南海问题推向风口浪尖的险恶用心

中国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的努力理应得到尊重

美国破坏地区国家关系的蓄谋也必将昭然若揭!

奉劝美国

切莫低估中国军队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

It is easy to shake a mountain,

but no way to shake the PL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