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博士教员当“主播”,学员撒花不停手

2020-03-26 22:56解放军报客户端·陈露 于海涛

王爱娟教员授课现场

“作为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我最大的遗憾是没出过国。”在镜头的一端,王爱娟教员又开始自嘲。

镜头的另一端,上课总爱走神的学员小郑听得聚精会神。

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十余年,王爱娟的课学员爱听,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

奥秘一:初心不改

提高学员对于政治理论的兴趣、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是王爱娟的执教初心。或许是“学霸”的实力,或许是“初生牛犊”的勇气,作为保送研究生毕业的王爱娟起初就对自己信心满满。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信,让王爱娟在课堂上自带光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员就被她“圈粉”。但是王爱娟很清楚,讲台不是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未来是属于学习者和探索者的。

“站在讲台上,学员认真的眼神仿佛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鞭策着我不忘初心,不敢懈怠。”每次授课前,王爱娟一定会把教案修改几遍,把时事“内化”,结合不同班次学员的特点进行“私人订制”,提供特需式授课。

学员听课越起劲,自己讲课越有劲。这在王爱娟与学员之间已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促成一种良性循环,中心点是“授人以渔”。

奥秘二:诚心相待

学员白东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爱娟教员课上讲的“雷锋班班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正是王爱娟班里的一名学员。

“讲家国情怀大家总喜欢举革命先辈的例子,但是近两年我发现在90后甚至00后身上的感人故事,更贴近,更有温度。”曾经班里有一位来自“雷锋班”的战士学员,他拿戒烟省下来钱去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故事一直温暖着王爱娟的心。

对于有些人给青年一代贴上“佛系”的标签,王爱娟并不认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王爱娟的眼里,他们不缺少血性,也不缺少爱国情怀,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发挥自我价值。与学员诚心相待,真正走进学员心底,才能与学员产生共鸣。

“王教员课上的每一句话都是‘掏心窝子’的,提到我们国家受到不公的对待她会义愤填膺,面对我们国家做出的牺牲她会热泪盈眶,她会把一个个有爱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她会把爱国落实为行动。”学员眼中的她,已将爱国情怀融入骨髓,上升为同生命一般重要的东西。

“我所讲的必是我所信的,我所做的必是我所信仰的。只有真正投入感情,才能打动人。”王爱娟坦言,每当自己听到国歌,站在国旗下,心中总会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云端”授课的过程中,王爱娟把在抗疫一线的年轻身影融入到教案中,学员感同身受,纷纷点赞、撒花。

授课结束,关掉摄像头,王爱娟长长地舒了口气。她靠在椅背上,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令她感到欣慰的,不是头一回当“主播”的新鲜感,而是上课时学员的那股认真劲儿。

奥秘三:铁心磨炼

对于王爱娟而言,过去的一年是最“痛苦”的一年,同时也是进步最大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她不仅荣获了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第三名,主讲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被评为精品示范课,还一举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理论组第一名。

王爱娟时常有种错觉,仿佛昨天还站在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的擂台上,毕竟这个比赛带给她太多难忘的记忆。

这个比赛的赛制与众不同,必须经过层层选拔才能获得参赛资格。或许是骨子里的倔强,她一路过关斩将,直到陆军赛区,她一直独占冠军宝座。

“前前后后改稿33次,讲稿每一次被推翻,都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批评了一样。”王爱娟教员第一次倾吐心声,好几次自己都犹豫想放弃了,但是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最痛苦的时候就是进步最大的时候。

其实在教学中,不断工作有多忙,一天工作有多累,她一直坚持着每天“四个必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报道》,每天必看《解放军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每天必看人民网,每天必看1小时以上专业类书籍。

王爱娟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做消息的“搬运工”自然不行,只有不断磨练提升自己,才能给学员“解渴”。

评论